第14章 黃油與一座城市(1 / 1)

印度有一個小城,它隻有四千人口,名字叫夏哈提夏哈提,這個小城從17 世紀初期到現在一直為德賽夫人的後裔所有並負責掌管。據說,當年德賽夫人為換得這座城僅付了一杯黃油。那是1607 年的一個晚上,當時這座城的所有者阿努西卡正在油燈下與妻子對弈。這時燈油耗盡,眼看就要熄滅,這樣,阿努西卡夫妻也就隻能和棋了事。阿努西卡不假思索地說:“不管是誰,如果能快點把燈油拿來,我就把這座城給他。”聞者有心,一位叫德賽的婦女急忙把自己的黃油拿來倒在燈盤裏,油燈再次大放光芒,對弈繼續進行,阿努西卡最終取得勝利,高興之餘,才想起剛才所許的諾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後悔已無濟於事,不得不把夏哈提城的所有權交給了德賽夫人。

城市主人的諾言反映的是一條件聯係。條件聯係是事物普遍聯係的一種。條件聯係是指一事物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會引起另一事物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反映事物之間條件聯係的判斷就是條件判斷,或稱假言判斷。如“隻有努力學習,才能學習好”,“如果停電,電燈就會滅”,“假如兩直線平行,那麼,其同位角相等”。假言判斷由兩個判斷組成,表示條件或理由的判斷稱為前件,表示依賴條件而成立的結果或推斷的判斷稱為後件。

城市主人的諾言“如果一個人能快點把燈油拿來,我就把這座城給他”就是一假言判斷,它斷定了前件成立後件就一定成立。但前件不成立,後件卻不一定不成立,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快點把燈油拿來,阿努西卡可以不給他這座城,但如果阿努西卡高興,或者他不願意再管理這座城,也可以把城給他。這種條件聯係可概括為,有之必然,無之未必不然,邏輯上稱之為充分條件。斷定一事物情況是另一事物情況充分條件的判斷就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如“如果天下雨,那麼地上濕”、“如果當時認出它是靈感,那就不是真靈感”(伯特勒)、“假如你的妻子是善良的,你便是幸運兒;假如你的妻子是邪惡的,你便會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等。充分條件假言判斷一般用“如果……那麼……”進行聯結,在日常語言中,聯結詞也可用“假如……那麼……”、“隻要(要是)……就……”、“倘若……則……”等表示,有時也可省略,如“水漲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所能斷定的是前件是後件的充分條件,因此,它的真假決定於前後件之間是否具有充分條件的關係。如阿努西卡的諾言隻是斷定某個人能快點拿來燈油是給他這座城的充分條件,而沒有斷定是否有人快點拿來了燈油,也沒有斷定是否把這座城給了某人。隻有在某個人很快拿來了燈油但阿努西卡沒有把城給他的情況下,此諾言是假的,即阿努西卡違背了諾言;在其他情況下,即有人很快拿來了燈油,阿努西卡把城給了他,沒有人很快拿來燈油但阿努西卡把城給了他,沒有人很快拿來燈油阿努西卡也沒有把城給某人,我們都不能說阿努西卡違背了諾言。因此,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隻有在前件真後件假時是假的,其他情況下都可以是真的。

有這樣一則笑話:

有個叫傑比的人是個酒鬼。一天,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在一家酒店宵夜,喝了很多酒。剛走出酒店,他突然看見一個人站在路中間。這個人也剛從酒店出來,比菲爾喝得更多。他似乎在天上看到了什麼奇怪的東西,用手往天上一指:“對不起,請問那是太陽還是月亮?”傑比看了看,然後搖搖頭,說:“不知道,我也不是本地人。”

很明顯兩個人都喝醉了。傑比的話中包含了判斷:“隻有是本地人才能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這顯然是酒後醉言。此判斷斷定“是本地人”為“能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的條件,但這種條件與充分條件不同,因為是本地人不一定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但不是本地人就一定不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傑比認為)。又如,沒有水分,植物就不能生長,但有水分植物卻不一定能生長,因為植物生長還需要溫度、光照等其他條件。因此,這種條件聯係的特點就是,無之必不然,但有之未必然,邏輯上稱之為必要條件。斷定一事物情況是另一事物情況必要條件的判斷就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一般以“隻有……才……”聯結,如“隻有發展生產,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隻有認識到錯誤,才能改正錯誤”等。在日常語言中,也常用“沒有……就沒有……”、“如果不……就不……”、“除非……才……”等作為聯結詞,如“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破不立”、“除非敵人投降,我們才停止進攻”等。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可以斷定前件是後件的必要條件,即沒有前件就不會有後件,但如果沒有前件卻可能有後件,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就是假的,如以上笑話中所隱含的判斷“隻有是本地人才能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就是一假判斷,因為不是本地人也可知道那是太陽還是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