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有一個時期,德國占領了法國,在法國巴黎一家旅館裏,四個人同乘一部電梯。其中一位是穿軍裝的納粹軍官,一名是當地的法國人,他是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第三位是個漂亮的少女,還有一位是老婦人,他們相互都不認識。突然,電源發生故障,電梯停住不動,電燈也熄滅了,電梯內漆黑一團。這時傳出一聲接吻的聲音,隨後是拳打在臉上的聲音。過了一會兒,電燈亮了,納粹軍官的一隻眼睛下麵出現了一塊青紫的傷痕。
老婦人想:“真是活該!幸虧現在的姑娘們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
少女尋思:“奇怪!他沒有吻我,一定是吻了這位老婦人或那位小夥子。”
納粹軍官也在納悶:“怎麼啦?我什麼也沒做,可能是這個法國男子想吻這位姑娘,她失手打著了我。”
隻有那位法國男子對事情了解得一清二楚。讀者朋友,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原來,這位聰明的法國小夥子先吻了一下自己的手,然後打了納粹軍官一拳。這裏,我們感興趣的是其中所出現的判斷“一定是他吻了這位老婦人或那位小夥子”,“可能是這個法國男子想吻這位姑娘”。我們在前麵所遇到的判斷都是斷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關係,而沒有說明該事物是可能還是必然具有這種性質或關係。上述判斷中,第一個判斷是斷定他吻了這位老婦人或那位小夥子的必然性,而第二個判斷則斷定這個法國男子想吻這位姑娘的可能性。另外又如,“今天他可能不來上課”,“天外來客是可能存在的”,“罪犯一定是他”,“違犯法律必然會受到懲罰”,這種斷定事物可能性與必然性的判斷就是模態判斷。
模態判斷間也存在著與性質判斷間類似的關係。必然肯定判斷與可能否定判斷、必然否定判斷與可能肯定判斷之間具有矛盾關係,即不可同真,不可同假。生活中也經常利用這種關係進行反駁。例如,有人說:“今天來找張三的一定是他哥哥。”我們可以反駁說:“今天來找張三的可能不是他哥哥。”如果有人說:“這艘船遇到了海難,李四一定回不來了。”我們可用“李四可能生還,因為海岸警衛隊正在尋找遇難者”來反駁。但有時也有這種情況,一個人說:“看來今天可能下雨。”另一個人卻反駁說:“哪裏,今天可能不下雨。”這並非真正的反駁,因為可能肯定判斷與可能否定判斷是下反對關係,二者不可同假,但可同真。第二個人的話並沒有否定前者的話,他隻不過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了前者的意思,如果要反駁,也隻能說:“今天一定不會下雨。”我們也可用“今天一定不會下雨”反駁“今天一定會下雨”,也可用“今天一定會下雨”反駁“今天一定不會下雨”,因為二者是可同假但不可同真的反對關係。一個真另一個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