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的量是人們在下判斷時需要注意的。“所有蘇聯戰俘都是叛國者”這一判斷斷定了“蘇聯戰俘”的全體,即全部外延都具有“叛國者”這一性質,“凡奇數都不是偶數”這一判斷則斷定“奇數”的全體都不具有“偶數”這一性質,這種斷定一類事物的全體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稱為全稱判斷。全稱量項一般用“所有”、“凡”、“一切”、“每一個”、“任何”等表示,在具體應用中往往省略,如“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家屬都將被鎮壓”,“我們班的同學都不是黨員”,“這個人是工人”這一判斷斷定某一具體事物“這個人”具有“工人”的性質,“那匹馬不是棕色的”則斷定某一具體事物“那匹馬”不具有“棕色的”這一性質,這種斷定某一特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是單稱判斷。如果主項是普遍概念,如“人”、“馬”,那麼一般使用“這個”、“那個”等單稱量項,如果主項是單獨概念則毋須使用,如“斯大林是領導人”,“最後在上麵簽字的是朱可夫”。除了全稱判斷和單稱判斷,還有一種是特稱判斷。特稱判斷是斷定一類事物中某些對象是否具有某性質,如“有的學生是團員”,“有些動物不能飛”等。特稱量項一般用“有的”、“一些”、“有些”等表示,但要注意,邏輯中“有的”與生活中並不完全相同。生活中說“有的是”有時表示“至少有一是”,而有時卻暗含著“有的不是”。例如,高考結束後不久,張雲看到郵遞員給袁媛送來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就對他們的同學李明說:“我們班有的人考上了大學。”這時,他的意思是:“我們班至少有一人考上了大學”。那麼至多有多少呢?他不知道,也沒有斷定,可能實際上他們班的人都考上了大學。錄取工作結束後,張雲才了解到,他們班隻有10 人考上了大學,其他人沒有考上。他告訴人們說:“我們班有的人考上了大學。”這時,他實際上暗含了“我們班有的人沒有考上大學”。由於“有的”非常含糊,所以,我們常常用其他明確的方式表達特稱判斷,如“我們班隻是有的人考上了大學”、“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是勇敢的”、“極個別的人成了叛國者”等。另外,“許多”、“極少數”、“百分之八十”等也可表示特稱量項。在邏輯中,我們把“有的”看作“至少有一”。正確地使用量項對於恰當地做出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在蘇聯很多部隊陷入困境的時候可能有一部分戰俘失節變為叛國者,但大多數卻是勇敢的愛國者,因此,270 號命令不正確地使用了全稱量項,作出了“所有蘇聯戰俘都是叛國者”的錯誤判斷。魯迅先生也曾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就是說,給“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加上特稱量項是恰當的,而如果附加全稱量項則成為虛假判斷。
第11章 判斷的性質(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