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曆史學家薩姆索諾夫曾經在接受《消息報》記者采訪時談到1941 年8 月16 日簽發的270 號命令。他說:“當時,蘇聯的許多大部隊和眾多的支隊都陷入困境。而第270 號命令卻做出了如下決定:‘所有蘇聯戰俘都是叛國者。指揮員和政工人員的家屬都將被鎮壓;戰士的家屬不再享受應有的特惠。’除了斯大林,還有其他許多領導人簽署了這項命令,最後在上麵簽字的是朱可夫。大多數戰俘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因為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是勇敢的,表現了英雄氣概。成千上萬的官兵家屬由此蒙受不白之冤,連釋放回來的戰俘也不能幸免。叛國者的罪名使一代又一代人受辱,使無罪的人也遭受痛苦的折磨……”
如此的決定真是令人不寒而栗。造成戰俘家屬不幸結局的原因有多種因素,我們無從考證,但這種結局卻直接源於一個錯誤的性質判斷:“所有蘇聯戰俘都是判國者”。性質判斷(又稱直言判斷)就是斷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上述判斷斷定“所有蘇聯戰俘”具有“叛國者”的性質,“蘇聯的許多大部隊和眾多的支隊都陷入困境”則斷定“蘇聯的許多大部隊和眾多的支隊”具有“陷入困境”的性質(狀態),這種斷定事物具有某種性質的稱為肯定判斷。而“魯迅不是英國人”斷定“魯迅”不具有“英國人”的性質,“他不是三好學生”斷定“他”不具有“三好學生”的性質,這種斷定事物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稱為否定判斷。在這些判斷中,所斷定的事物,如“蘇聯戰俘”、“魯迅”等是判斷的主項,所斷定的性質,如“叛國者”、“三好學生”等稱為判斷的謂項。肯定判斷的主項和謂頂一般由聯項“是”聯結起來,有時也可不用,如“病從口入”,“形勢喜人”。當然,它們都可變為用“是”聯結的判斷“病是從口入的”,“形勢是喜人的”。否定判斷的謂項一般用“不是”聯結,有時也可用“不”、“非”、“沒有”、“不能”等聯結,如“人不可貌相”、“人非草木”等。否定聯項不能省略。
一個判斷是否能正確,首先就要恰當運用聯項。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在生活中,人們有時誤用多重否定,使人難以明辨是非,如“難道你還會懷疑愛迪生不是大發明家嗎?”“努力學習可以避免不被淘汰”。有時,某些人為了自己的目的或利益可能故意混淆是非。《史記》中就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死後,趙高想做皇帝,又怕群臣不服。一次當著大臣的麵送給秦二世一頭鹿,故意說成馬。二世笑著對他說:“丞相錯了吧?把鹿說成了馬。”趙高就問群臣是鹿還是馬。他們有的默不做聲,有的為了逢迎趙高說成馬,有的則直言是鹿。以後,趙高就設計把說實話的人都殺了。這就是“指鹿為馬”這一成語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