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出租車管理局曾經暗地裏組織了一次“夜鷹行動”。該局幾十名便衣偵探裝扮成剛飛抵紐約的遊客,連續5 天從下午6 時到淩晨2 時乘出租車進入市區,有的偵探則在夜間到一些娛樂場所乘出租車。通過“夜鷹行動”了解到,如果乘客天黑後抵達機場,他們在乘車前往市區時大部分會被司機敲竹杠。偵探們查出,有的車上的計程表裝上了加速器,其轉速要比正常轉速快12%至14%。有的司機載客後不走正常的路線而是兜大圈子,這類司機往往多收乘客一倍的車費。也有的司機不載到曼哈頓以外幾個區的乘客,這是違反行業規定的。結果,177 名司機收到455 張傳票,其中很多附有高達500 美元的罰款單。這些司機中有的暫時被吊銷駕駛執照,在計程表上做手腳的司機還將出席一個聽證會,以判定是否被永遠吊銷執照,一位司機因企圖毆打調查人員被逮捕。
通過這樣的介紹,我們就了解到“夜鷹行動”的過程及結果,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對事物情況的陳述或斷定,即判斷,如有的司機載客後不走正常的路線,“有的車上的計程表裝上了加速器”,“如果乘客天黑後到達機場,在乘車前往市區時大部分都被敲竹杠”。斷定就是有所肯定或否定,因此,判斷就是對事物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事物總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具有各種性質、關係等。通過肯定或否定可以揭示事物的性質或關係,表明我們對事物情況的認識,也使別人有所了解。“有的車上的計程表裝上了加速器”是肯定有一部分車的計程表上有加速器,“所有這類司機都是違法的”是肯定這類司機具有違法的性質,而“有的司機載客後不走正常路線”則是否定一部分司機載客後走正常路線。較複雜的判斷也有所肯定或否定,如“如果乘客天黑後到達機場,在乘車前往市區時大部分都被敲竹杠”肯定乘客天黑後到達機場是乘車前往市區被敲竹杠的條件,“並非張三去了且李四也去了”是否定張三和李四同時去了。
與判斷對事物情況都有所肯定或否定這一特征相聯係,判斷也具有真假的特征。一判斷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二者必居其一。一個判斷如果和事物情況相一致就是真的,而如果不一致就是假的。如“有的偵探裝扮成遊客”,“有的司機載客後不走正常路線”是真判斷,而“出租車管理局沒有組織‘夜鷹行動’”則是假判斷。判斷的真假歸根結底要由實踐檢驗。形式邏輯不研究具體的判斷,而隻是從形式結構考察判斷的種類、判斷之間的真假關係等。
判斷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但是,判斷與語言並非都是能一一對應的上的。首先,並非任何語言都表達判斷。在漢語中,陳述句都表達判斷。疑問句是提出某個問題,祈使句用來表達某種要求或命令,而感歎句則是抒發某種感情,它們一般都沒有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情況,沒有真假,所以都不表達判斷,如“你的作業完成了嗎?”“請把那本書遞給我!”“這花真是太美了!”要注意的是,盡管它們不直接表達判斷,但卻隱含著判斷“你有作業”,“那是一本書”,“這花是美的”。
有時候,不同的判斷也可以同一語句可以表達出來。30 年代時,粵軍陳濟棠起兵反蔣。戰前,他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扶乩以卜吉凶。結果扶出來的是“機不可失”四個字。陳濟棠決定立即出兵,先將手中的幾架飛機派出去轟炸蔣軍,以長自己的威風。不料,蔣方事先已用重金收買了他的飛行員,他們一起飛就投靠了蔣方,陳軍士氣大挫,終至失敗。當追問扶乩先生時,他卻振振有辭地說:“我說‘機不可失’嘛!一開始就把飛機丟了,怎麼能不吃敗仗?”這裏,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機不可失”可表達不同的判斷來糊弄陳濟棠的。
當然,同一判斷也可以用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從前,有一個皇帝夢見自己的牙齒全掉光了,驚醒後再沒有睡著。第二天,皇帝就把夢講給群臣聽,問何人能解。丞相對他說:“夢的意思是,陛下的家屬比陛下先死。”皇帝聽了大怒,他認為丞相是在詛咒他的家人,於是下令把丞相處死。皇帝又問另一大臣此夢何解。這位大臣很聰明,又眼見丞相的下場,就說:“此夢的意思是,陛下將比你所有的家屬長壽。”皇帝聽了很高興,給了此大臣許多賞賜。這位皇帝真乃糊塗透頂,因為這兩個語句表達的是同一個判斷,而他卻做了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