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相容關係叫作交叉關係。比如我們可以說“有的中學生是團員”,也可說“有的團員是中學生”,這就是因為“團員”與“中學生”是交叉關係,即兩概念之間有且隻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還有如“青年”與“工人”、“司機”與“男人”等也是交叉關係。
一般來說,相容關係的幾個概念間外延不應該將其並列使用,因為至少有一部分會出現重合。如“王明數理化學得很好,對自然科學也有濃厚的興趣”、“這幾天,我們接待了不少幹部和領導”等。但有時為了強調是可以的。如“我們要加強老少邊窮地區的教育”,這是為了強調老少邊窮地區的共同點,即落後,
故意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集區”、“邊區”、“貧窮地區”幾個交叉關係的概念並列使用。
明代的《笑府》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人認為自己象棋下得好的不得了。有一次與人下棋連輸三局,第二天有人問他:“昨天與人下了幾局?”“三局。”“勝負如何?”他回答說:“第一局我不曾贏,第二局他不曾輸,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罷了。”
這位棋下得不怎麼樣,小聰明倒還有點兒。我們知道,象棋結局共有三種:贏、輸、和。“贏”與“輸”、“贏”與“和”、“輸”與“和”之間都是不相容關係中的反對關係,即二者外延是相互排斥的,而且二者外延之和又小於它們的屬概念(“結局”)的外延。由於二者之間存在其他情況,所以,我們不能由否定一個而得出另一個,如不能由沒輸而推出贏,也不能由沒贏而推出輸。“他沒輸”可能是他贏,也可能是和棋。“我沒贏”可能是輸了,也可能是和棋。另外,他用婉轉的說法承認輸了第三局。這樣給人們一種印象,結局是他兩和一輸。他的聰明在於利用了反對關係的這種不排中性,如果是圍棋,他也就無計可施了。在圍棋中,“贏”與“輸”盡管也是相排斥的,即外延無重合之處,但它們的外延之和不是小於,而是等於屬概念(“結局”)的外延,邏輯上把這種不相容關係叫做矛盾關係。矛盾關係是排中的,即兩概念之間沒有其他的情況,所以,我們可以由沒贏而推出輸,由沒輸推出贏。其他如“團員”與“非團員”、“男生”與“女生”等也是矛盾關係的概念。
搞清概念外延間的關係對於正確使用概念非常重要。大毛拉的錯誤在於把屬種關係的相容概念當成不相容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把不相容關係的概念當成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