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聰明的阿凡提的一些故事,有一次,的阿凡提想吃羊肉抓飯。他把抓飯盛到盤子裏就到外麵洗手,回來時發現一條癩狗臥在門前啃骨頭。他疑心狗動過抓飯,就去請教大毛拉能不能吃。大毛拉答道:“按書上說,即使狗離四十尺遠,也會沾上狗的氣味,這樣的飯不幹淨。”“這太不巧了,本來我要請你一起去吃的。”阿凡提說。一聽這話,大毛拉慌忙說:“等等,你說的是什麼樣的狗?讓我再查查書。”阿凡提回答說:“是一隻癩狗。”大毛拉把書翻了幾頁,高興地說:“好哇!原來你的飯還是幹淨的,因為書上說的是狗,而沒有提到癩狗呀!”
大毛拉為什麼前後如此矛盾呢?他為了分享阿凡提的抓飯,竟然不顧常識,把“癩狗”排除在“狗”的外延之外,得出“癩狗不是狗”的荒唐結論,實在可笑。要了解這種錯誤的原因,就要弄清概念間的關係。
事物之間是有著相互聯係的,而作為反映事物的概念,當然也不能孤立存在。在邏輯學上說的所謂的概念間的關係,實際上是指概念間外延上的關係。概念間的關係有相容和不相容之分。相容關係是指兩概念的外延至少一部分是重合的;不相容關係則指兩概念的外延是相排斥的。
在相容關係種包含著一種屬種關係,這種關係是指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種概念。如“狗”與“癩狗”就是屬種關係,“狗”是屬概念,“癩狗”是種概念。“狗”的外延包含“癩狗”的全部外延,而“癩狗”的外延隻是“狗”的外延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說“癩狗是狗”,而不應把“癩狗”排除在“狗”的外延之外。屬與種都是相對的,如“中學生”相對於“學生”是種概念,而相對於“濟南的中學生”則是屬概念。
同一關係也是屬於一種相容關係,這種關係是指兩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如“中國的首都”與“中國的文化中心”、“比重為1 的液體”與“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化合物”、“《阿Q 正傳》的作者”與“許廣平的丈夫”等,這幾組概念之間都是同一關係,因為它們反映的對象都是同一個,即外延是相同的。一個事物有許多屬性,對這些屬性分別加以反映就形成了具有同一關係的幾個概念。然而,同一關係的幾個概念雖然外延相同,但其內涵不盡相同。如“比重為1 的液體”反映了“水”的物理內涵,“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的化合物”則反映了“水”的化學內涵,而它們的外延都是水。正因如此,我們說話或寫文章時就可以交替使用同一關係的概念,揭示對象豐富的內涵,立體地反映某對象。如《周恩來》一書就用“求學時的周恩來”、“長征時的周恩來”、“延安時的周恩來”等同一關係的概念,從不同方麵揭示了周恩來的豐滿形象,使我們加深對周恩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