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性格頑皮,不喜歡學習,老師們有時候對他很沒有辦法。一次,班主任孫老師走訪他的家長,和他的父親談起王明在學校的表現。孫老師說:“這樣下去,真沒希望。”這時,王明從房間裏走出來衝孫老師說:“青年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是祖國的希望,我是青年,你能說我沒希望?”“青年是祖國的希望,也不說明你是祖國的希望啊!”孫老師反駁他。“怎麼?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我沒有希望,那你就把我排除在青年之外啦?”孫老師明知這是在狡辯,但又不知其中緣故,無法繼續反駁他。

王明明顯是在和孫老師狡辯,但是他的的狡辯中包含了兩個看似正確的推理,實際上在每個推理中,兩前提中的“青年”是不同的概念,王明的錯誤在於混淆了概念。孫老師沒有學過有關的概念知識,因而很難回答。

概念又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以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集合體就是同類的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如叢書就是由同類的許多本書組成的一個整體,中國無產階級是由同類的一些人組成的整體,以這種整體作為對象的概念“叢書”、“中國無產階級”、“森林”、“群島”等都是集合概念。不以集合體為反映對象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如“桌子”、“樹”、“狗”等。組成整體的個體不具有集合體的屬性,因而,集合概念的外延隻適用於整體,而不適用於組成它的個體,如“叢書”適用於一些書組成的整體,而不適用於某一本具體的書。我們可以說“這些書是一套叢書”,而不能說“這本書是叢書”;可以說“中國無產階級是偉大的”,而不能說“(作為無產階級一分子的)張三是偉大的”。要注意的是,有些詞有時表示集合概念,有時又可以表示非集合概念。如“人定勝天”中的“人”是集合概念,而在“人都是有思維的”這個概念中,“人”則是一個非集合概念;在“青年是祖國的希望”這個概念中,“青年”是集合概念,而“我是青年”則是一個非集合概念。青年作為一個整體是有希望的,但並不能說組成青年的每一個人也是有希望的。陳立的錯誤在於把集合概念的“青年”和非集合概念的“青年”混而為一。

此外,概念還可以分為普遍概念和單獨概念。單獨概念就是其外延隻有一個的概念,如“李大釗”、“長江”、“五四運動”等。外延有兩個以上的概念則是普遍概念,如“書”、“人”、“學生”等。由於這兩種分法根據不同的標準,所以是交叉的。如“森林”是一個集合概念,但由於它的外延是兩個以上,而同時又是個普遍概念;“老虎”是一非集合概念,但也是普遍概念;“五四運動”是一單獨概念,同時又是非集合概念;“中國無產階級”是單獨概念,但又是集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