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概念中的內涵和外延(1 / 1)

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生命以死亡的形式作為終結,每一個人都不能避免。在我們看來,一個人的生於死界限分明、極難混淆的。但如果要一個人說明何為活人,何為死人,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明確回答。古往今來,人們幾乎一直把心看作“神明之府”、“君主之官”,把心髒視為身體的中心,是它主宰人的一切,漢語中“心心相印”、“心中有數”、“心領神會”等成語也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從古代至本世紀的60 年代,人們一直把心髒停止跳動——心死作為死亡的標誌。

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特別是醫學科學的長足發展,死亡的心死標準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出現了許多無法回答的問題,受到時代的挑戰。60年代,心髒移植手術獲得成功;80 年代,人工心髒也進入臨床應用階段。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1000 多人接受心髒移植手術或使用人工心髒,最長的已存活12 年。這說明,心死並不等於人死。瑞典有一位名叫雷弗·斯登堡的企業主被稅務所指控長時間不交稅,因而被法庭傳訊。但他卻振振有辭地援引一條國家法令說:“他一個人的心髒停止跳動以後,這個人即被認為已經死亡,死人是不納稅的。而我的心髒已停跳快一年了,我是借助於人工心髒生活的,所以,當然不在納稅人之列。”據說,目前律師和法院還在就此案件進行辯論。

國際醫學科學組織委員會在1968 年把死亡規定為:對環境失去一切反應,完全沒有反射和肌肉張力,停止自發呼吸,動脈壓陡降和腦電圖平直。這是一種腦死亡標準。以此而論,斯登堡先生是活人,而不應算作死人。看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搞清“死亡”這一概念的含義及適用的範圍。

事物用詞表示的概念是有內涵與外延之分的。自然界中有江河、高山、飛鳥、遊魚,社會中有學校、法庭、流通、交換,思維中有感覺、知覺、概念、判斷,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為什麼能夠區分開來呢?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特點,即特有屬性。如有翼、卵生、體溫恒定、嘴內無齒等是禽的特有屬性,而哺乳、四腿、全身生毛等則是獸的特有屬性。禽之不同於獸,獸之區別於禽,就是因為它們的特有屬性不同。死亡雖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定,但也有其特有屬性,在60 年代前,其特有屬性即區別於生的特點就是心髒停止跳動。對事物特有屬性的反映就是概念,如“禽”、“獸”、“死亡”等。而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屬性就是概念的內涵,即它的含義。以有機物為食料、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是動物的特有屬性,沒有這種屬性,動物就不成其為動物,這種屬性反映在“動物”這一概念中則成為“動物”的內涵,亦即“動物”概念的含義。而“死亡”這一概念在60 年代前後有不同的含義。概念的內涵是對事物特有屬性即事物區別點的把握,因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質。概念的外延則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範圍,即概念所適用的對象,它把握的是事物的量。如“禽”這一概念就適用於所有的鴨、燕、雀、鷹等等;“死亡”的外延則指古今中外男人的死亡、女人的死亡、成年人的死亡、未成年人的夭亡等。

明確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明確其內涵與外延的過程。如果對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不清楚就貿然使用,必然會產生混亂和笑話。如斯登堡拒絕交稅之所以引起辯論,就是由於在新的條件下,“死亡”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已變得模糊不清。

解放前,某軍閥性情粗魯,沒什麼文化,但又愛賣弄斯文。一次,上頭來了個長官巡視工作,並要給他的部下訓話。他拉長聲調對部下說:“弟兄們,現在請大官僚某某給我們訓話!”眾人大嘩。這個長官用手捅捅他小聲說:“不要叫官僚。”他反而更加大聲音說:“不要謙虛,大官僚就是大官僚嘛!”眾人哄笑。又有一次,他到某大學視察,做報告時他這樣說:“今天來的人很茂盛,鄙人實在很感冒,你們都是大學生,懂得七八國的英文,我不懂這些,今天真是鶴立鴨群了。”學生大笑。

本來他想對那個官員進行巴結,但卻混淆了“官僚”與“長官”;原想賣弄一下學問,結果反而弄巧成拙。“官僚”的含義指脫離實際,脫離老百姓,隻知發號施令、魚肉人民的官員,其外延則指各式各樣的官僚,它是貶義的,不能用來稱讚。“茂盛”指植物生長得多而茁壯,它隻適用於植物,不能用於人。這位軍閥不懂裝懂,亂用概念,因而貽人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