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問題多種多樣,而且又各有各自的特點。有時貌似複雜,無從下手,然而一旦“天機道破”,解決它便易如反掌。
智力問題的難易程度,大多難在一個“巧”字。本書的許多章節,正是致力於探求這類問題的推理技巧。這一節我們將要講述的是,怎樣應用間接推理的方法,即通過否定肯定,反證歸謬、命題變換、反向推理等手段,去解決許多類型的智力問題。
例1
帽子的顏色
老師為了辨別他的三個得意門生中誰更聰明些,而采用了以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5頂帽子,其中3頂是白的,2頂是黑的。他先把這些帽子讓三個人都看了看,然後要他們閉上眼睛,又替每人戴上一頂帽子。實際上老師讓每人戴的都是白帽,而將黑帽藏起來了。最後再讓他們張開眼睛,並判斷自己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顏色。
三位學生互相看了看,都猶豫了一會,然後又幾乎同時判定出自己頭上戴著白色的帽。
這三名學生是如何確定顏色的呢?原來他們用的是“分析否定信息”的方法。謎底是這樣的:三個人為什麼都猶豫了一會呢?這隻能說明他們都沒有人看到兩頂黑帽,也就是說三人中至多隻能有一人戴黑帽。這一點在猶豫的一刹那,三個聰明的學生當然都意識到了。此時某甲想:“我頭上戴的如果是黑帽的話,那麼某乙某丙應當猜出他們自己戴著白帽了,因為黑帽不可能有兩人戴。然而乙、丙都在猶豫,可見我是戴白帽的!”與此同時,某乙某丙也都這樣想著,因此三人幾乎同時脫口而出,猜著了自己的帽色。
這一“猜帽色”的遊戲同樣可以推廣到多個人。我想,此時此刻讀者一定會想象得到,遊戲中的白帽與黑帽的數量,必須加以哪些限製。
例2
撒謊者
甲說:“乙撒了謊或丙撒了謊。”
乙說:“甲撒了謊。”
丙說:“甲、乙都撒了謊。”
問究竟誰撒了謊?誰說真話?
這個案例初步看來似乎很難找到蛛絲馬跡,因為三個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責別人在撒謊。然而仔細一看,各人指責的內容和形式都不相同。乙指責“甲撒了謊”是一句關鍵的話。因為如若乙說是真話那麼甲便是撒謊者;如若乙是撒謊者,那麼甲所說的便是真話。可見甲與乙不可能同時撒謊。然而丙卻指責甲乙兩人都撒了謊,這隻能說明丙本身是撒謊者。丙是撒謊者,說明甲說的沒有錯,從而乙的指責是莫須有的,因此乙也是撒謊者。在整個故事中隻有甲是唯一說真話的人!
類似這種智力難題,采用變換命題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下麵是又一則妙趣橫生的“撒謊者”故事,留給讀者作推理練習。
一個英國探險家到非洲某地探險。在宿營地附近有兩個土著部落,高個子部落和矮個子部落。已知兩個部落中有一個部落成員總是說真話,另一個部落成員則總是說假話。有一次,探險家在路上遇到兩個土人,一個高個子一個矮個子。探險家問高個子土人:“你是說真話嗎?”這個土人回答說:“古姆”,小個子土人會講英語,就解釋說:他說“‘是的’,但他是個騙子。”
試問哪個部落成員說假話?(答:高個子)
反向推理可能是解決智力難題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下麵比試身高的趣題,是運用這種間接方法最為典型的例子。
甲、乙、丙、丁四人聚在一起,議論各自身體的高矮:
甲說:“我肯定最高。”
乙說:“我絕不至於最矮。”
丙說:“我雖然比不上甲高,但我也不會落到最矮。”
丁說:“那隻有我是最矮的了!”
為了確定誰是誰非,他們進行了現場測定。結果四個人中僅一人說錯。
問四人的實際高矮如何?
如果采用直接推理,則必須分析甲乙丙丁四人說錯話的可能。例如甲說錯話,那麼甲不是最高,隻能是第二、第三或最矮;與此同時,乙所說的則應為事實,即乙可能是最高、第二或第三;……。這種推理過程,無疑能夠繼續下去。但到達成功的彼岸,航程還相當漫長。
如果采用反向推理,情況將大為改觀,整個逆推的過程簡單而漂亮:丁不可能說錯,否則便沒有人會是最矮;既然丁說的是對的,那麼乙也就同時是對的了;甲不可能說對,因為若甲說對,則丙同時也該對。但四人都對與實測結果違背。於是最高者非乙莫屬。由於甲說的是錯話,那麼丙所說的便是事實,他自從高不如甲,從而問題答案水落石出:
乙最高,甲第二,丙第三,丁最矮。
格言小語
沒有人能夠替別人思考,正如沒有人能夠替別人飲食一樣。
——黑格爾
認識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維的純粹形式。
——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