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典型遞進句研究(2)(3 / 3)

(4)S1:他不再學習俄語。

S2:他曾經學習俄語。

S3:他現在不學習俄語。

S1可以推出S2,也可以推出S3。但是S2不同於S3;S2是S1的預設,S3是S1的斷言。預設和斷言的區別,可以表示如下:

S1預設S2,S1真則S2真,S1假則S2也真;

S1斷言S2,S1真則S2真,S1假則S2假;

任何語句都有預設,也都有斷言。預設和斷言是一個語句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語句的預設是這個語句中雙方共同接受的東西,是一些已知信息,而斷言卻是新信息。遞進複句的基事和遞事正好符合預設和斷言的理論模式。

3.2信息與斷言人們的言語交際,不能沒有斷言,不能沒有新信息;如果沒有新信息,那麼談話就是多餘的和無意義的。但是也不能沒有預設,沒有雙方共同擁有的已知信息;否則話將無從說起,即使說了,對方也不知所雲。所以人們的思想交流,總是以已知信息為起點,以新信息為歸宿。當新信息為對方接受時,新信息就轉化為已知信息。新信息不斷地轉化為已知信息,於是已知信息就不斷的增長著。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理論前提,遞進才有可能出現多級遞進。“預設——斷言”,“已知信息——新信息”,這是最常見的信息結構模式。因此也是我們的遞進理論的基礎。

但預設是雙方共知的信息也不絕對,有時並非如此。如:

(5)S1:他會英語嗎?

S2:他不但會英語,而且還會日語。

例(5)S2的話中基事句“他會英語”是預設,但是對於S1來說,顯然這一預設並非必然是已知的信息。但是它卻是可以為S1所接受的。所以這裏的預設應該理解為雙方共同接受的東西,是比較妥當的。

3.3預設與前提遞進複句同一層次的後一小句比前一個小句有更進一層的意思。由於受語義的影響,遞進複句要求其中的各個小句的排列順序是固定的。正因為如此,遞進複句預設有別於並列複句預設。如:

(6)S1:小芳不但是教師,而且是優秀教師。

S2:小芳是教師,但不是優秀教師。

S2是對於S1這個遞進複句的否定,但S2與S1共同預設了“小芳是教師”,交際雙方的分歧僅在於小芳作為教師是否優秀。

(7)S3:小芳不是教師。

S3也是對於S1的否定,並且是更強的否定,因為它否定了“小芳是教師”,自然也就否定了“小芳是優秀教師”,但是S1與S3仍然有著共同的預設:“存在小芳其人”。

所以遞進表達是有預設的前提的。

3.4邏輯與遞進邏輯學是從邏輯關係、真值條件上分析表示遞進關係的典型格式“不但……而且”的。邏輯學上把“不但A,而且B”所連接的兩件事用符號標示為“不但A而且B”,就是說,從A到B有遞進的關係。A、B 所反映的事物或情況之間是共存的關係,但B的涵義應該比A多,或者B的要求應該比A高,整個句子的邏輯重點在於B。因此,A和B的位置是不可互換的,其命題形式是合取命題(A∧B),“∧”是邏輯連結詞,代表“合取”,“∧”的意思是要求它所代表的所有命題都為“真”,不是“假”。如果是“假”,則不合邏輯,使言語交際難以進行下去,或可能使之誤入歧途。如:

(8)李曉明不但是個教師,而且是北京市先進教師。

例(8)這一命題是符合邏輯的,是真的,是合適的。但如果說:

(9)李曉明不但是北京市先進教師,而且是個教師。

例(9)這一命題就是假的,是不符合邏輯和事理的,是不可理解的,當然是不合適的。我們可以用預設來檢驗分析。

例(8)的預設是:

李曉明是個教師,而不是北京市先進教師是可能的。

例(9)的預設是:

李曉明是北京市先進教師,而不是教師是可能的。

顯然,例(8)的預設是真的。例(9)的預設是假的。

在言語交際中,其基本的要求是交際雙方所說的話(命題)必須是合適的,符合邏輯的。王力曾說過,“語法問題實際是邏輯問題,研究符合不符合語法,實際上也是符合不符合事理,即符合不符合邏輯的問題。”因此,在“不但A而且B”中,B的涵義若比A低,那麼,這個句子是不符合邏輯的,所以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