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遞進範疇的語義係統(4)(2 / 2)

1.2存在的不足這表現在四個方麵。

1、人們都認為“一層進一層”是遞進關係的根本,這是對的,但這裏麵也不是沒有問題:A如何算進一層,又怎樣判斷?B進一層裏麵是否再分為並列、轉折、遞進、因果等等?C進一層與基事、遞事之間的語義關係與形式標記的顯性、隱性關係如何等等?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

2、對遞進複句的研究目前還主要處於觀察、描寫階段,也有節行解釋的(如邢福義),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立體的遞進語義係統。特別是從真實文本出發,用動態的視角,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麵著手來研究漢語的遞進範疇在複句、句群以至篇章中的表現的很少。

3、句際間研究多,句內和句段間的遞進研究少。因為遞進大多是從遞進複句切入,直接分析小句間的遞進關係,其後直接進行修辭層麵的層遞進行表達效果研究,而對遞進句內部的遞進義與表遞進的形式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則研究得少,特別是對句段間的遞進研究更少:遞進義類型、遞進形式標記類型、遞進義與遞進形式標記之間的相互關係等研究少之又少。

4、限於有標記複句的研究。有的人認為遞進可以有關聯詞語連接的,也可以無關聯詞語連接的,即有意合法的遞進複句。以王維賢《現代漢語複句新解》為代表。有的人認為,遞進複句需要有關聯詞語來連接,不能靠意合法,這種主張以呂冀平(1983)為代表。其實這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還可以討論,但不容忽視的是遞進標記與遞進義之間有正向匹配、反向匹配、偏向匹配等情況,這方麵不能隻在一個層麵上進行,要從語義層麵、句法層麵、語用層麵,同時還要從認知解釋層麵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這些目前都還沒有全麵展開。

二、遞進度研究的形式化

對遞進程度的研究還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來鑒定。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全麵考察遞進複句,並關注其與“左鄰右舍”的關係,最終建立一個遞進度的連續統。這些工作目前筆者還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或是報告。

遞進表達在程度上應該是一個連續統。表達遞進義程度的高低和遞進的主客觀有關,其語言形式會有所不同,不同的遞進強度會選用不同的遞進句式,反過來也可以說,不同的遞進句式所代表的遞進程度也必然應該有高低的不同。

2.1遞進程度的構成主客觀的匹配是比較重要的一條標準。具有語義程度差的短語、小句或句子是否構成遞進範疇,一般說來有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匹配。如果從一致與不一致的角度分析,有四種可能的情況:

1、A式既有形式又有語義。形式是基事(遞進的起點)和遞事(遞進的終點),客觀上存在著範圍的大小,又用主觀的格式“不但A,而且B”來進行強調,因此是形式遞進和語義遞進的結合。

2、B式有遞進的語義而無遞進的形式,這大多憑借百科知識以及上下文語境得知A在體積大小、數量多少、程度高低、認識深淺等方麵與B構成級差。如“海洋<天空<人的心靈”等由此構成遞進。

3、C式有遞進形式而無百科知識中的遞進語義,因用“不但A,而且B”連接實現遞進語義,是語用遞進。

4、D式既無形式也無語義,故不在遞進範疇之內。

因此這4種情況的程度差為:A>B>C>D。那麼存在遞進範疇的是A、B、C三類。

2.2形式與意義的對立統一表達遞進的關聯詞語是語法標記,這些關聯詞語的形成和人們的認知有關,是人們長期認知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關聯詞語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反過來格式對語法意義又有反製約的作用,一定的格式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不同的關聯詞語表達的遞進程度是不一樣的,所謂程度差,是指在同一個平台上的比較。即要麼在A式內部比較,要麼在B式內部比較,要麼在C式內部比較。同一格式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現出來的遞進度是有差異的。例如上麵的A式例和C式例,同樣都用“不但A,而且B”連接兩個小句,但是遞進度A>C。因此,關聯詞語的程度差指的就是同一平台上表現出來的差異。

從表達遞進的關聯詞語來看,程度最重的應該是“不但A,甚至B”,這是語義決定了的,因為遞進本來就是一個語義範疇,而“甚至”連接的往往是極致義。“不但A,而且B”格式內部又是有語義差異的。因為有這樣的例子:

(1)a.不但應該使每個車間主任、生產隊長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而且一定要使每個工人農民都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鄧小平文選》,以下簡稱文選)

b.不但應該使每個車間主任、生產隊長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而且要使每個工人農民都對生產負責任、想辦法。(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