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邏輯學意義上的遞進
傳統邏輯同語法研究的密切關係是大家公認的。古希臘時代,語法學和邏輯學都是建立在希臘文的基礎之上的。古希臘時期的語法理論和術語同邏輯理論和術語很難區分,甚至可以說邏輯學的理論支配了語法學的理論。例如柏拉圖認為話是由名詞加動詞組成的。名詞指某種動作或狀態所陳述的東西,而動詞則是對名詞的陳述。正因為這一點,柏拉圖把希臘文中在形式上屬於名詞一類的形容詞歸入動詞一類,因為形容詞同樣可以作謂語。古希臘時代邏輯上和語法上把一個句子分為主詞和謂詞兩部分,這是邏輯分析受語言的結構形式的影響,而語言的分析又以邏輯為基礎的最典型的例子。理性語法(波斯塔-羅耶爾語法)甚至把語法範疇和語法結構同普遍的思維的邏輯形式聯係起來,用普遍的邏輯形式來解釋語言,而不僅僅是用邏輯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分析語言。(王維賢,1999:214)邏輯學是從邏輯關係、真值條件上分析表示遞進關係的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的。邏輯學上把“不但A,而且B”所連接的兩件事用符號標示為“不但A,而且B”,就是說,從A到B有遞進的關係。A、B 所反映的事物或情況之間是共存的關係,但B的涵義應該比A多,或者B的要求應該比A高,整個句子的邏輯重點在於B。因此,A和B的位置是不可互換的。
三、語法學意義上的遞進
事物或事件之間可以毫無聯係,也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聯係,這些聯係投射到句子中就體現為各種各樣的語義關係。遞進就是一種語義關係。因此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解釋說“兩件事情的加合,可以是平列的,也可以有輕重之別。要是分輕重,大率是先輕後重,就是一層進一層,我們稱之為遞進。”像“不但A,而且B”就是表示遞進關係的一組連接成分,連接兩件事或兩種情況,在兩件事或兩種情況的加合關係中用以引進更進一層的意思。
劉叔新(1983;1984)曾指出:從許多跡象來看,現代漢語的語法範疇絕不貧乏。相反,可能相當豐富。除了本文提到的趨向範疇、態範疇和繼續範疇而外,像句式(語氣)範疇、體(aspect)範疇、單位範疇,是大家都感覺到存在的,而且大體上都承認其為事實。另外,還可能存在著極(程度)範疇、體量(包括集合體和獨體)範疇和指示(包括逐一指、分指、統指、不定指、確指等)範疇。這許多還不大明確或很不清楚的語法範疇或類語法範疇現象,都值得發掘和考察。必須從現代漢語自身的特點出發,突破西方傳統的語法範疇觀念,來深入研究它們。研究成果能揭示現代漢語體係上的許多重要特點,從而豐富、發展關於語法範疇的一般理論。
四、語用學意義上的遞進
表示兩件事情或兩種情況的遞進關係常常用“不但A,而且B”為代表的連接成分來實現,這是因為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交際心理需要的選擇。說話人認為後一件事比前一件事重要,B的涵義比A高,B的要求比A高,或者說B比A範圍大等,特別強調B,因而用“不但A,而且B”等連結成分來實現這一交際目的。因此,篇章連接成分“不但A,而且B”表示的是一種語用進層義。
如果說話人不特別強調後者,則可以用意合法或用表示平列關係的連接成分“既…,又…”,“又…,又…”或“一方麵…,一方麵…”。
對於表示兩件事情或兩種情況的遞進關係,也是可以用意合法來實現。例如:
(1)A:“……你們那裏是出才子的地方。”
B:“出才子,也出佳人。”
例(1)中回答語如離開語境,單從句法語義平麵上看是並列複句。但句子裏的“出才子”是上文已出現的舊信息,“出佳人”是新信息,是對上麵的舊信息提出的更進一步的情況,這個句子在語用平麵上,根據上下文,是一個意合的遞進複句。
這我們可以通過添加關聯詞語來印證:
(2)a.不但出才子,而且也出佳人
b.雖然出才子,但是也出佳人
c.一方麵出才子,一方麵也出佳人
d.因為出才子,所以也出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