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遞進的含義和特征(1)(1 / 3)

第一節遞進的含義

一、哲學意義上的遞進

1.1遞進是運動從哲學的角度看遞進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範疇。從亞裏士多德的《範疇篇》《形而上學》中的論述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範疇篇》第十章中,亞裏士多德區分了四種意義的“對立:(1)相關者的相互對立;(2)相反者的相互對立;(3)缺乏者和實有者的對立;(4)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的對立。”(亞裏士多德,2000,1997)

後來在《形而上學》一書中他指出:“有些事物隻是實現地為事物,如某一個本體,有些隻是潛在地為事物,如具有某一個量,又有些則是潛在地與實現地為事物,如其它各範疇。離開事物就沒有運動,變化常按照實是的範疇進行,各範疇間不相通變。每一範疇中一切事物之成是者,必於兩個方式中擇取其一,例如,於個體,其—類為‘正麵形式’,另一為其‘闕失’;於‘質’,其一為‘白’,另一為‘黑’;於‘量’,其一為完整,另一為‘不全’;於空間運動,其一為‘向上’,另一為‘向下’,或是一物為‘輕’,另一為‘重’;這樣,有多少類實是就有多少類動變。”(亞裏士多德,-2000,2002:96)第五卷第十章中,亞裏士多德在上麵四種意義的“對立”上又加上了兩種,即“生成和消解所從發生和所向演進的兩端”及“一切事物的質性,其兩極可涵融於同一事物中而不能同時出現的。”(亞裏士多德,-2000,2002:276)這構成的亞裏士多德的整個範疇觀。其中從動態的角度看,運動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空間就有事物,事物在時間中進行運動。在方位上的上下、前後、左右運動就是變化,在量上的增減也是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這些變化的最後結果要麼是空間位置的移動,要麼是由量的增減最後形成質的改變。那麼在“上”與“下”、“前”與“後”、“左”與“右”的位移過程中或是結果,在量的增減最後導致質的改變中就存在遞進或遞退,各種遞進或遞退最終構成一個遞進範疇。不僅如此,遞進內部還可再進行分類。

黑格爾說:“如果我們將定在的兩個環節,某物與別物,分開來看,就可得出下麵這樣的結果:某物成為一別物,而別物自身又是一某物,這某物自身同樣又起變化,如此遞進,以至無窮。”(黑格爾,1659,2002:217)

由黑格爾我們知道遞進之中也還有環環相扣的一麵:A是B的基礎B是A遞進後的結果,B又是C的基礎,C是B遞進後的結果,如此循環往複逐步遞進。因此遞進不僅存在於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之中,而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他又補充道:“置身於思考這種無限進展之所以單調無聊,是因為那是同一事情之無窮的重演。人們先立定一個限度,於是超出了這限度。然後人們又立一限度,從而又一次超出這限度,如此遞進,以至無窮。凡此種種,除了表麵上的變換外,沒有別的了。這種變換從來沒有離開有限事物的範圍。假如人們以為踏進這種的無限就可從有限中解放出來,那末,事實上隻不過是從逃遁中去求解放。但逃遁的人還不是自由的人。”(黑格爾,1659,2002:218)

不僅如此,遞進的環環相扣無窮發展是客觀世界無窮無盡發展的模式,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模式之一,遞進也就是其本質存在。

1.2遞進是發展對於遞進的含義,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遞進有不同的解釋。社會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也是不斷地進步的。人類每前進一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人類社會無處不存在著遞進。沒有進步人類就會停止,所以隻要有進步的地方就存在著遞進。事物的發展也就是一物成其為別物,別物又成其為別物,始終是兩個環節的遞進,以至無窮。

發展有平行的,也有不平行的,有按順序的,也有不按順序的。“離開事物就沒有運動,變化常按照實是的範疇進行,各範疇間不相通變。”這正好表明:事物是可以有對立的,而這種對立又是不能同時出現的。那麼遞進則表示:兩種事物可以是在等級上有所差異,前一事物是後一事物的基礎或是鋪墊。亞裏士多德的動態發展觀、黑格爾的物物相變相通的事物發展觀為我們理解事物範疇的運動、發展和變化奠定了基礎。這就是遞進範疇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