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沒有形式標記的遞進複句,以前注意不夠。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重標記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傳統;二是遞進標記研究開展得早,注意的人多;三是遞進標記容易得到大家的承認。而無標記的遞進研究則因為是純意義上的,容易見仁見智,因此人們注意不夠或者說是成果不易被人們承認。但隨著漢語語法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類無標記的遞進複句也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理論的不斷發展,對漢語事實的了解掌握也越來越多,相關領域的成果的互動,對這類無標記遞進複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
四、遞進範疇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4.1不斷借鑒自從呂叔湘先生研究表達半個多世紀以來,遞進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原因是多方麵的,研究的方法也有一個發展進步的過程。借鑒前沿理論與方法是取得突破的關鍵。
20世紀50年代以前,漢語語法研究的路子基本上都是傳統的路子,重點是什麼詞類充當什麼成分,遞進複句研究也大都限於一層進一層意義是否成立,如何按標記或是意義分類。進入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20世紀最後的幾年,漢語語法學非常注意與國際接軌,引進最新語法理論來研究漢語,新的理論、新的視角、新的思考、多元觀、動態觀、解釋性追求等等,不僅如此,在引進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仍保持乾嘉以來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漢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借漢語的成果來印證、補充或是修正普通語言學理論中的一些經典說法。功能語法和認知語法的借鑒,為漢語遞進複句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天地。
4.2不斷創新注意漢語自身的特點,一切從事實出發,注重創新。因為語法理論甚至語言理論大都是外來的,大都是以印歐係語言為基礎建立發展起來的,在借鑒國外語言理論研究漢語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機械模仿,用西方的理論套幾個漢語的例子,即貼標簽式的研究。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種機械模仿或是照搬的現象少多了,一些語言學家如邢福義等先生主張注重漢語自身的特點,一切從漢語事實出發來研究漢語的複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4.3多角度立體研究從語義、語用、認知等多角度全麵研究同一問題也是一大法寶。自20世紀80年初,張斌、胡裕樹先生提出語法(後改為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層麵以來,給漢語語法研究開拓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路子,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特別是語用平麵的提出對複句研究開闊視野、開拓新路子有極大的幫助。王維賢、邢福義、邵敬敏等先生的研究都與注重三個層麵(邢福義先生稱為小三角)的立體研究分不開。特別是認知角度的確立更是為以邏輯、語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複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們通過語言來切分世界,通過語言來認識感知世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語義與語法的結合來實現的。這一切對複句研究來說,其巨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關於遞進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和全麵了,尤其是進入篇章領域,其研究是突破性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能把遞進範疇的比較成熟的研究推廣到漢語其它範疇的研究中去,推動整個漢語語法範疇研究的發展,這將對整個語言學界也是一個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