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談話時機一般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問題發生後。這時談話可使問題不致發展嚴重,影響不致擴大,當事人也不致心存僥幸,再犯類似錯誤。如果時過境遷,感受已不強烈,再談就顯得不重要了。
第二種:當事人冷靜後。對於性格急躁的膽汁型教師,要在他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幫助他分析原因,權衡後果。否則會使事態激化,問題愈加複雜化。
第三種:教師主動征求意見時。此時的教師就像海綿一樣最易接受忠告。
第四種:教師工作有成績時。在教師工作績效有了初步評判後,趁熱打鐵,及時讚揚,他會鼓滿風帆,一往無前。
談話的場合對談話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在適當的場合,校長的專心一致會使教師覺得備受重視而生發肺腑感念之言。反之,則會使談話功虧一簣。比如,隨便找個地方跟教師談,以自己的心態和理解,不失時機地先批評兩句,既討好了校長,又推卸了責任。他橫裏插上一杠,你精心準備的開場白、細心設計的談話步驟、預期的談話成果以及張開的充滿溫情的笑臉都可能泡湯,甚至可能導致轉移主題,節外生枝。這使教師原本緊張的心理又受壓抑,情緒再度低落。你就是說得天花亂墜、口幹舌燥,他依然給你個“悶葫蘆”或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你再真誠的話語,聽到他心裏都會走樣。有時,談話正入港,來了請示工作的,扯了半天,打發走了;剛拾起話題,又來電話,出來進去布置一番。談話對象晾在一邊,好容易培植的情緒又回到了起點。如同演戲,在漸進高潮而未達到高潮時陡然拉幕,肯定讓觀眾失望甚至喝倒彩。因此校長與教師談話最好在一個安靜的不受任何幹擾的場所單獨談,一對一的晤談。
2.確定目標和內容。
通過談話要達到、能達到什麼目標呢?一次談話改變一個人或解決所有問題?每次都能“一言驚醒夢中人”?顯然是不現實的。一個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教師改變看法也非一日之功。所以,不要期望太高,希望過大。隻要拉近了情感距離,就是很大的成功。他佩服你、依賴你、相信你心裏有他,他會心情愉快,信心倍增,經常向你請教,你的思想何愁融不進他的思想裏!
要寫出好的劇本必須廣泛搜集生活素材。校長談話前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先了解教師的秉性、思想、愛好、能力、具體事件的真相以及他的精神困擾。然後再冷靜思考:用什麼方法啟發他,用什麼資料說服他,用什麼語言打動他,用什麼誠意感化他,用怎樣的思維方式看待具體事件,希望他哪方麵有所改進,學校會給他哪些幫助。有備而談,方能有的放矢,談到教師心裏去,說得教師樂意接受。
(二)先耐心傾聽,後要言不煩
劇情的發展是由劇中人物的語言衝突表現出來的。“談話”這個詞的本意就是兩個人或許多人在一起說。不是演講、講話,更不是唱獨角戲。所以校長與教師談話必須是雙向的。作為知識型的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空洞說教、喋喋不休的填鴨式講話中的聽筒。校長要說也要脈絡清晰、言簡意賅並且是在傾聽之後。
1.耐心傾聽。
耐心傾聽是有人格魅力的校長具備的基本素質。
首先,傾聽有利於信息的反饋。在係統理論裏,反饋是指組織各部分的情況互相交流,如發現任何部門偏離方向便可加以矯正。學校的每一個教師是這一係統中的一個環節,反饋如同學校的血液。少了反饋這一環,任何問題一浮現很可能迅速惡化。所以校長要借談話之機,多聽取反饋意見,尤其是反對意見,常能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其次,傾聽能創設自由自在順暢談話的氛圍,使教師暢所欲言,增強使命感。
第三,傾聽以了解他人,傾訴以被了解。與談話主題相關的事實需要聽聽當事人有什麼看法,有什麼冤屈,避免偏聽偏信、主觀武斷。
第四,一個人在訴苦時可能邊說邊反省。你愈是敞開心胸聆聽,他愈覺是否有些任性。一旦他把不滿全傾訴出來,轉而就會以開朗的態度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