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藝術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應對不同的問題時,我們都要遵守具體的交往藝術。如果按照情景學習交往藝術,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必須首先學會交往藝術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實際上是根據交往實踐所總結出來的,具有較大的普遍性的指導原則。了解並熟練掌握了這些基本的原則,我們就能夠在實際操作中舉一反三,應對各種實際情況,解決各種交往問題,使交往順利進行。
(一)雙向溝通原則
雙向溝通原則是交往藝術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所謂雙向溝通,是指在交往中,交往雙方應當進行彼此之間的積極溝通,分別對對方有一定的和必要的了解。雙向溝通原則主張以相互理解作為交往雙方交往的基本前提,認為離開了相互理解,交往將困難重重。
雙向溝通理論首先提出,人是需要理解的。所謂理解,一般是指對人的理解。放在交往中,就是對交往對象的理解。包括對交往對象身份、職業、性格的理解,也包括對交往對象需求的理解。這裏的需求既包括人的一般需求,例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一些特殊需求,例如在交往中對環境的一些要求,喝咖啡時對放糖量的需求等等。要使交往對象順利進行,就應當對對方的這些需求有所理解和準備。
例如,當雙方的交談進行到一定程度,您還意猶未盡時,對方卻已感到疲憊,需要適當的休息。這時候,您就應當善於察言觀色,及時發現對方的狀態,而不能繼續滔滔不絕。如果忽略了這一細節,就有可能招致對方的不滿。
再如,許多人對交談或者談判的環境有所挑剔。有的人希望光線能暗一些,有的人希望開著窗,有的人不喜歡在交談時有人進出,等等。為了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尊重,使交往能順利進行,我們就可以在這些方麵盡量為對方提供條件。
雙向溝通理論還認為,在人際交往中,要實現對於交往對象的真正理解,就必須將這種理解完全建立於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在一般情況下,交往雙方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實現交往成功的基本前提。缺少了這種相互理解,交往也會缺少使之融洽的因素。
例如,在宴請來賓時,既需要明白對方的飲食習慣,盡量投其所好,也需要明白自己有什麼,尤其是要讓對方及時了解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否則就會使對方感覺很掃興。為了避免雙方的尷尬,接待方就應該在征求對方意見時采取封閉式提問,例如:“請問您需要什麼飲料?我們有檸檬茶、彙園果汁、娃哈哈純淨水和康師傅烏龍茶。”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就限製了對方選擇的餘地,以免對方提出自己滿足不了的要求。如果隨便問:“請問您需要什麼飲料?”對方一旦說出什麼接待方沒有的飲料,麻煩就大了。
再如,按照西餐的用餐禮儀,就餐者如果對自己所品嚐的一道菜肴不欣賞,或是不打算再吃的話,出於禮貌,一般不便在餐桌上當眾明言此事,而隻需將自己所使用的餐刀與餐叉,刀右、叉左、刀刃向內、叉麵向上地並排擺放在盛滿菜肴的餐盤之上即可。這一做法,在國際上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西餐用語,即告之侍者:“此菜我不想再用了,請收去。”在這種情況下,接待方就不必追問一句:“怎麼不吃?多吃,請多吃,別客氣!”這樣的話最終隻會造成雙方的尷尬。
雙向溝通理論還認為,要想在人際交往中實現交往雙方真正的相互理解,就必須建立起一種約定俗成的、相對穩定的溝通渠道。所謂溝通渠道,即交往雙方實現相互理解的一種捷徑。沒有溝通渠道,就沒有相互理解。
通常認為,溝通渠道應當是約定俗成的。這裏的約定俗成,是指某種溝通渠道是在一定地域內,經由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逐步認定、逐步習慣,並且相沿成習的。
例如,為了表達對交往對象的尊重之意,人們一般會在會客室擺放一束鮮花,且天天更換。賓主雙方對鮮花有著一種共同的理解,認為它是用來向人表示敬意的。達成了這種共識,交往就有了良好的開端。因此,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