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技巧更多的體現在談話之中,因為語言是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例如,有女士向您打聽從人民大學騎車去北京大學該怎麼走,您往往會告訴她:出了東門,過天橋到馬路西麵,往北走,到了某某大廈所在的路口,然後過天橋往東走,走大概幾百米以後就會看見北大的南門。許多女士如果真的聽了你的指點後直接上路,相信在一個小時之內她是不會找到北大的。原因很奇妙,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女士的思維是平麵思維和形象思維,她們的方位感比較差,往往不分東南西北,而隻對前後左右有印象。如果你告訴這位女士:出了人大正門,過天橋向左沿著馬路走,走到某某大廈所在的路口往左拐,走幾百米後往右拐,就到了北大。在這樣的指點下,這位女士就很容易到達目的地了。再如,我們中國人往往習慣於見麵後問一些個人的問題,認為這是拉近距離的方式。例如:您一個月的收入是多少?您多大了?您結婚了嗎?等等。殊不知,這些問題在外國人看來都是個人的隱私,是不能隨意詢問的,尤其是在雙方初次見麵或者彼此不是很了解的時候,尤其不能詢問。否則,就會被看成是對對方隱私權的嚴重侵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我們中國人之間也越來越講究對隱私的維護。因此,在交往中,我們應當避免一些傳統的問題,以免讓對方陷入尷尬或不悅。

例如,在市場經濟時代,一個人的收入是與其能力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詢問他人的收入有可能讓一些低收入者感到很不自在,進而感到憤怒。而如果詢問女士年齡,則一直被視為是極不禮貌的。因為女士很在乎自己的年齡,以免有人覺得自己“青春已逝”。在西方,“記住女士的生日,忘掉女士的年齡”被認為是人際交往中應當普遍遵守的一條規律。

溝通的技巧也體現在人們的舉止中。例如,當您與交往對象共同乘坐電梯時,您就應當謙恭地讓對方先進先出,並以手勢略做指引狀,口說“請”字。盡管對方可能也會如此謙恭,最終誰承受此禮也不一定,但這樣的舉止是必要的,它能自然地表現出您的禮貌與教養以及您對對方的尊重。

再如,當您的交往對象給您遞上名片時,您的舉止尤為關鍵。有的人接過名片後,根本就不去看,直接裝入名片夾;有的人甚至直接把名片隨意塞入口袋或者丟在桌上;有的人在接過名片時還在和其他人進行交談。這些舉止都是對交往對象不重視、不尊重的表現,會讓交往對象感到極為不悅。我們應當知道,對方給自己名片是希望自己對其身份和地位有一定的認識,因此我們不能“不解風情”,在接過名片後至少應當通讀一遍,以視尊重。

溝通的技巧還體現在人們對一些特定交往規則的理解上。成功的交往有賴於交往雙方對一些規則的理解和共識。例如,不同的車上位次的尊卑排列是不同的。如果您負責接待某位乘車前來的素未謀麵的貴賓,您就應當對車位的尊卑有相當的了解,在貴賓到來後,您就能根據車上人的不同座位來判斷誰是那位貴賓,誰是陪同人員。有的人往往根據麵相來判斷,認為哪位長得像領導,哪位就是貴賓。這種做法經常出錯,引起對方的不滿。而有的人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去詢問:“哪位是某某某?”這種做法會對方覺得您對其極不重視,接待工作過於草率,也不夠禮貌。而如果對乘車禮儀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就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

再如,在會談中,如果交往對象想上洗手間,他往往不會直接“坦白”,而采取隱晦的手法:“對不起,我去打個電話。”了解交往規則的人就明白,這種說法是典型的為避免尷尬而采取的做法,聽到對方這樣說就沒有必要去“關照”對方。而一些不懂交往規則的人就顯得比較“積極”:“別去找電話了,我這兒有。”或者直接說:“沒關係,您在屋裏打吧,我不介意。”說話的人自以為是對對方表示尊重,其實是使得對方陷入了尷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少溝通的技巧。

二、交往藝術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