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培訓師生在認識危機到來的預兆信號;提供強有力的預告;學校與社區建立暢通渠道,以進行適當、有效幹預。同上。指明信息渠道(協調一致)服務類型和責任範圍,以及心理健康服務。
危機管理與對策是現代世界各國政府最為關注,以及耗費人力、物力和精力最多的一個領域。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說的那句名言:“今後的戰略可能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將是危機管理。”這充分說明了危機管理對於現代社會的安全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諾齊博士也指出,“美國建立這樣一個無縫聯結的災難係統花了25年時間。”美國直到最近才發展出來一個完整有效的危機管理係統。現在,美國的危機反應係統由聯邦應急計劃所管理。該計劃超過300頁,非常明確地說明27個不同的聯邦部門和機構在各種不同的災難情況下所負的責任。學校也建立了相應的危機管理係統。總之,在危機爆發前,美國學校危機管理重在計劃的製定,加強的相關訓練,以及危機計劃說明書的草擬與危機感應能力的強化。危機發生時,重在危機管理小組的領導,並充分運用組織資源解決危機。危機發生後,則重在事後的複原、評估與學習。當然,有效的決策係統、決策模式、快速有效的通訊係統也是危機管理機製順利運作的關鍵。
相比之下,目前中國尚沒有建立一個獨立和常設的危機管理協調機製,也未曾建立一個常設的、強有力的危機管理的中樞指揮係統。每次災害發生後,根據災害程度,各省政府辦公廳或主管廳局臨時成立一個工作小組,應付危機。當危機超出了省市範圍,單個省市無法處理時,中央政府會成立一個臨時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各個省市的救災與危機處理工作。例如,2003年的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對於這套災害應對程序,老百姓通過各種媒體,早已熟知了。但是,這種臨時成立的危機處理領導小組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臨時成立的工作小組不具有延續性,因此危機處理後的經驗不能夠有效保留;第二,危機處理需要政府各個機構的合作,臨時成立的小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相關機構進行協調;第三,臨時領導小組事先沒有一個有效的危機處理計劃,而專門的危機處理協調機構有一套成熟的危機處理操作方案;第四,無法有效建立相應的危機培訓和教育機製。因此,清華大學教授薛瀾曾建議我國政府成立一個類似於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的全國危機處理協調機構,以立法的形式授予其對其他政府機構進行協調和調度的權力。
同樣,我國的學校危機管理還存在很多理念和製度上的空缺。首先學校管理的危機意識淡漠,學校管理理論中極少涉及危機管理問題,校長培訓中也基本沒有相應的內容。校長隻能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經驗。危機意識的淡薄不僅使各學校普遍缺乏必要危機應急預案。應付危機事件的基本思路,通常就是“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打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民戰爭”。這樣做在短期內很有效,但往往成本也很高。因此,要盡快從“事後動員型”轉變到“事先預防型”的危機管理理念和機製。因此,我國的各級各類學校可以借鑒美國的學校危機管理理論和經驗,建立相應的危機管理機製,這是學校管理機製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環節。我國的學校危機管理機製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建立重在預防的危機管理體係。學校對可能發生的不測事件,都應在總結經驗和吸取相關預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製定出應對措施和計劃,並使之製度化。對於一些較容易定性的主要災難事件,如地震、火災、大麵積食物中毒、爆炸、恐嚇、室外活動中意外傷害等,更應製定具體的應對預案。
第二,樹立生命安全高於一切原則。學校危機管理的目的在於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危機管理中的體現,也是世界各國處理學校危機事件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不主張鼓勵學生“忘我”地投入危險場地的習慣做法,以確保學生在危機中盡量處於安全境地。
第三,建立危機應對訓練機製。學校危機管理的基礎環節是提高師生自我防護、救護的知識和技能,努力提高師生防災、減災和保護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識和基本技能,對於學校沉著應對突發事件,盡可能減少事件的負麵影響至關重要。
第四,學生危機心理的緩解和引導。對學校來說,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於學校正常秩序遭到破壞,並帶來學生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穩定的教學秩序,保持原有的學校運行方式是最好選擇。
第五,動員社會的參與。在一個開放社會中,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是不可想象的。社會力量的參與,一方麵可以緩解危機在學生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學生了解真相,祛除恐懼,起到穩定社會、恢複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麵可以降低政府和學校救治危機的成本。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反應迅速、調控靈活的學校危機管理體係一旦建立和完善起來,我們就能遇變不驚,處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