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大潮流,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沒有出路的,無論是校長內在素質的顯現,還是思想品德、教育素養、領導才能的提高,都是與這一趨勢、潮流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是勇立潮頭、踏濤逐浪,還是與潮浮沉、隨波逐流,是校長非此即彼的選擇,無疑,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事業心的校長都會選擇前者。這就要求校長應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握其精神實質,努力涉獵廣博的理論知識,以吸取其優秀、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克服思維過程中的片麵性、表麵性等傾向,發展理論思維,為學校、為自身提供更廣闊的創造機會。如果不善學習,不願讀書,恪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守成保險,變革危險”的信條,則必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早晚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職務並不能自然地給校長帶來知識和能力,唯有俯下身子,紮紮實實地學習理論,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才能提高理論思維,才能逐步成長為教育管理行家。
(二)提高理論思維能力。這裏所說的理論思維,不僅僅指校長進行理論思維活動,它還有一個理論思維的能力問題。校長的領導活動從來就不是一種孤立的、無意識的活動,不是隻會“幹”而不會“思”,隻重“幹”而不重“思”。一個校長要領導全體成員去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目標,就必須有比較明確的教育思想,而形成教育思想的“工具”,就是理論思維能力。許多校長整天忙忙碌碌,埋身於事務堆中不能自拔,和其理論思維能力低有著很大關係,盡管他也很想把工作幹好,但往往是“盲人騎瞎馬,跟著感覺走”,到頭來,自己事業一塌糊塗,師生員工也跟著吃虧。校長理論思維能力越高,其係統功能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校長應十分強調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善於從日常小事中看出本質,由具體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體,……依靠規律性的認識去領導學校工作。”從而在高層次上把握師生員工的思維脈搏,形成強大的“思維合力”,進而增強群體戰鬥力,理論思維能力是衡量校長能否成為有遠見、高水平、有思維駕馭力領導者的一種重要尺度。
(三)善於自己拿筆杆寫東西。善於拿筆杆寫東西是校長提高理論思維的重要環節。鄧小平同誌曾說:“拿筆杆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領導同誌要學會拿筆杆……用筆寫出來傳播就廣,而且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所以用筆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這是毛主席告訴我們的。凡不會寫的要學會寫,能寫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著名教育家呂型偉也說:“我當校長、局長時最珍惜時間,多忙也要擠出時間來讀書、寫東西。那時,每月訂的報刊雜誌有三十多種,幾乎每天晚上我都動手寫點東西,遇到思路順了,一晚上能寫七八千字。”校長親自動筆寫作的過程,是一種艱苦的學習、創造過程。通過動筆,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地科學研究,就能認識教育現象,探索教育規律,從而提高理論思維,為自己成為教育管理行家奠定理論基礎。
第四節 成功校長克服思維偏頗的能力
思維偏頗是人們在思維形式、思維過程、思維邏輯和思維內容等方麵出現的異常與誤區。作為校長,實踐中常會產生哪些思維偏頗呢?
惰性思維,懶於開拓進取。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不僅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弱化了一部分校長的思維方式。其主要表現是:(1)靜止僵化。盡管社會不斷發展變化,但他總難打破框框,突破圈圈,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裏,閉門造車,抱殘守缺;(2)墨守成規。往往因襲舊套,陳陳相因,隻知時間的縱向流逝,不知空間的橫向展開,當工作出現偏差時,常處於被動應付狀態,結果一次次反思都以一個個損失為代價;(3)機械刻板。待人處事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以刻板印象為前提,而人與事是活生生的、動態的,因而常犯先入為主的錯誤;(4)得過且過。不求開拓,不思進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思維方式表現為求靜不求動、求穩不求變,懶於“闖”,懶於探索。
定勢思維,缺乏活絡變通。定勢思維是校長受已有知識經驗的影響所形成的固定的、傾向性的思維模式。思維定勢有其經驗性的積極方麵,但其消極作用也不可忽視:用片麵、靜止的老眼光、老觀念看待動態、發展的新事物,把老經驗、老辦法到處搬用,從而形成校長的“視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