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非言語行為的運用,在管理實踐中,是有其許多自身原則的規定的。那麼,運用非言語行為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呢?一是綜合運用。校長在運用非言語行為時,應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全麵,綜合運用各種形式,使得麵部、手勢、眼睛等密切配合,否則,“獨木不成林”,單調、乏味地運用某一形式,其結果隻能是單調、乏味。二是適量、適式。適量,是指非言語行為地運用要繁簡適度、多少適度。用得過多過濫,會使他人的負擔太重,精力分散。如講話時,一句話一個手勢、兩句話一揮拳頭,則令人眼花繚亂,影響講話效果,給人以做作、裝腔作勢的感覺;而運用過少過簡,則顯得死板,缺少生氣和感染力。適式,是指非言語行為的運用要注意方式方法。校長必須根據自身、他人、環境等不同特點,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非言語行為,講究針對性。三是準確得體。校長運用非言語行為時,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力求確切、得當,不要含義模糊或過分誇張。要努力使非言語行為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做每一個手勢、動作、眼神、姿態,穿每一件衣服,都應根據實際需要,否則,歡樂時表現出冷漠、無所謂的表情或動作,悲哀時又表現出欣喜、歡娛的表情或動作,則是與校長的領導者角色不相稱的。四是持之以恒。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不僅貫穿於心理活動的一切方麵,而且還影響行為的外部表現。因此,校長在不懈鍛煉自身內在潛質的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運用好符合自身風格、氣度的非言語行為,從而使自己良好的形象、氣質深深植根於他人的心目中。
第四節 成功校長的協調能力
簡單地說,協調就是同心合力、相互配合,它是現代管理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指處理、調節好組織中各部門之間、人員之間、工作之間的關係,使組織和諧、工作同步、環節銜接。
協調可分為垂直協調和水平協調。垂直協調是指縱向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協調。水平協調,是指橫向的部門與部門之間、人員與人員之間的協調。
協調又可分為內部協調和外部協調。內部協調,是指組織內部各種關係之間的協調。外部協調,是指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係協調。
一、協調在管理中的意義
(一)協調是實現組織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具體途徑
學校管理的每一項管理的內容,每一個管理的環節,幾乎都要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這是首要的管理步驟。然而如何做到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呢?這就需要通過協調這個具體的途徑。人們的思想總會有差異,行動總會有先後,要做到“看齊”,就需要調整,大家向一個標準靠攏。通過協調,使組織內做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組織才真正具有了整體性。從係統論的觀點看,係統的內部實現了思想、行動的統一,增加了係統有序性,就會出現係統1+1>2的整體效應。所以要取得一個整體的效應,就必須在組織內部進行一係列的協調工作。
(二)協調是組織內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條件
人與人之間,由於在認識上的不同和利益上的不同,總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如果一個組織中人際關係緊張,矛盾得不到緩解,彼此戒備、上下衝突,甚至敵對,這樣的組織非但承擔不了它應承擔的任務,由於它的存在還會影響與其他相鄰組織的安寧。如何做到組織內部關係緩和、氣氛和諧、彼此諒解、相互信任,這就需要做人際關係的協調工作。我們現在強調的思想工作中,就有一部分承擔著協調的功能。人際關係得以改善,建立了一個大家滿意的、祥和的氣氛,對於推動工作、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無疑是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協調是使組織與環境之間建立和諧關係的保證
一個係統存在於一個環境之中,它們之間有著輸入、輸出的關係。環境對係統的輸入,就是給係統什麼,給多少的問題。係統對環境的輸出,也就是給環境什麼,給多少的問題。輸入、輸出兩方麵卻存在著關係和諧不和諧的問題,一旦出現了不和諧,就會危及係統的生存。比如,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就是一個係統與環境的關係。社會向學校的輸入,應該說有積極的也會有消極的。資金、設備是積極因素,而“六害”之類的東西就是消極因素,消極的東西影響學校,也是一種輸入,它就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質量,危及學校生存,所以,中小學對“掃黃”應予以熱情的支持,就是這個道理。學校向社會的輸出,就是人才,如果學校輸出的人才社會不需要,而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輸出不了,這樣的學校,是得不到社會的承認的,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了。由此看出,一個組織與它的環境之間出現了不和諧、不一致,就會危及組織的生存。如何使得組織與環境在輸入與輸出上和諧一致,必須在組織與環境之間進行協調,校長就是代表學校與環境進行協調的法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