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論的觀點看,校長對學校的領導與管理是一種信息編碼、傳輸與反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言語符號是信息交流的載體,而且麵部表情、手勢、眼神、身體姿勢、服飾衣著等非言語行為也是信息交流的載體。校長非言語行為的運用在信息表達中起著重要作用。
非言語行為是校長在工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領導藝術。國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對非言語行為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正以極大的實用價值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領導學、管理學、公關學等學科,並滲透於實踐中。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恩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總效果(100%)=言詞(7%)+音調(38%)+麵部表情(55%)。我們姑且不去考究這一公式在我國的實用程度如何,但從中不難看出,國外心理學家對非言語行為是多麼的重視。校長在自己的領導與管理活動中,也應重視非言語行為,諳熟非言語行為,掌握運用非言語行為的技巧,從而充分發揮其強化作用、感染作用、調節作用與補償作用。
一、麵部表情
表情是人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是大腦皮層受到外界各種客觀事物刺激後,在人的臉部的一種情感體現。麵部表情是人的情緒變化的寒暑表,蘊含著豐富表情的校長麵孔常常是下屬最為關注的目標。因此,校長必須注意自己的麵部表情,一方麵,要善於運用麵部來表情達意,去反映自己與他人同喜同憂的感情,去傳達自己的某些意圖,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有柔和;另一方麵,注意麵部表情的準確貼切,不能誇張、做作、裝腔作勢,也不能板著麵孔,過於嚴肅。
二、手勢運用
手勢也是領導者表情達意的有效方式之一。準確、恰當的手勢不僅能增加校長言談舉止的可信度,同時,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根據其功能,有指示性手勢、達情性手勢、達形性手勢、比擬性手勢等,它們各有其不同的作用。手勢運用應繁簡適度、恰到好處,既不能太多,也不以有太少。太多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太少則缺少生氣和感染力。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同誌去重慶談判前與延安軍民告別時,就有一個手勢運用的範例,當時,主席舉起手來,舉起那頂深灰色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一點一點地,等到舉過頭項,忽然用力一揮,便在空中一動不動了。毛主席的這一揮手,勝似千言萬語,含義其深刻。
三、眼神表達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在交往中可以維持雙方的聯係,使交往雙方疏遠的各種因素能夠通過眼神加以抵消。一般來說,正視意味著莊重,斜視意味著輕蔑,仰視意味著思索,俯視意味著羞澀等。熱情、友好、寬容、關切、傲慢、專橫、淫威、狡猾等,也都能通過眼睛看得出來。因此,校長應經常用親切、和藹的目光與下屬交流,用眼睛“說話”、“傳情”、“解惑”,從而縮短與他人的心理距離,使下屬有一種被關懷感、被重視感,從而齊心協力,共創美好。
四、身體姿勢
身體的各種姿勢也能夠傳情達意。校長應講究姿勢文雅、風度得體、舉止大方、動作瀟灑。如站立時,身體要挺拔、直立,顯得穩健;講話時,身體要坐正並稍向後仰,顯得自信;傾聽時,身體應稍前傾,顯得關心等。身體姿勢運用不當,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例如走路時低頭垂目、無精打采,說話時抓耳撓腮、嗬欠連天,傾聽時搖頭晃腦、東依西靠等,都有損於校長的形象與威信。
五、服飾儀表
在現代社會裏,服飾儀表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往往能夠首先引起他人的注意,它反映著個人的思想、態度、氣質、性格、教養、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猶如一塊無字的告示牌,向他人顯示著一個完整的自我。作為校長來講,其服飾儀表應與自己的角色身份、時空環境相吻合,做到自然、得體、大眾化,既不能過分新奇,也不能落後於時代,在樸素大方中見高雅情趣,於整潔得體中見豐富涵養,在親切自然中見瀟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