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往中要盡量淡化職位權力意識
在管理過程的人際交往中,校長不應時時處處都以校長的身份出現在教職工當中。而應當和教職工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在實施管理活動過程中,能夠不必以校長身份出麵的,有時就可以某門學科的教師、一位老教師、一名老黨員、一位長者、一位知已、一位鄰居、一位同窗等身份出麵做工作,施行管理影響。這樣,被影響者易於從心理上接受管理,同時還會提高教職工對校長非職位性權力影響力的依戀。淡化權力影響作用對校長來說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校長堅持上課。有人認為校長諸事纏身,哪能把時間放在課堂上。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校長不僅要上課,而且要把課上好。當教師們看到校長在辦公室備課,拿著粉筆走進教室,幫助學生一起訂正作業時,他們就會感覺到校長與他們當教師的沒有什麼兩樣,隻是額外增加了工作負擔,往往減少了一層隔膜,敬意也就油然而生,校長說話也就響亮了。否則,會把校長當作“職業政客”看待,原有的非職位性影響力也會減弱。
2.經常坐在主席台下,坐在教師中間。一般認為當校長的時常主持會議,講話作報告,即使沒事也要坐在主席台上;其實不然,沒有必要坐主席台時,校長來到教職工中間可以增加校長與教師的融洽氣勢,可以打破學校內的等級觀念。一方麵校長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動態,另一方麵也給教師增加多接觸校長的機會,強化教師與校長的“同事感”、“同誌感”。
3.校長應經常走訪教職工家庭,與教職工談心,通報學校情況,交換有關意見。教師生病,校長探視一下;教師家裏有困難,校長幫助出主意。所有這些,勢必使校長與教師成為真正的朋友,一個好校長至少應該與校內60%以上教職工具有親密無間的關係。
(三)借助非職位權力影響力,促進學校全體成員的目標倚同
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真正產生是與目標倚同相聯係的。沒有共同的或相一致的目標,教職工是難以體現出巨大動力的。因此,校長應充分運用自己的非職位權力影響力把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轉化為學校成員的個人目標,形成學校群體的工作依賴性和目標倚同性,也就是每個成員把校長總體目標中的部分目標看成自己的個人目標與價值,並因這一目標的實現和價值的達到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從而形成校長離不開群眾,群眾離不開校長的新型關係,使學校群體凝聚成富有生機和戰鬥力的堅強集體。
(四)充分利用人文技巧、提高校長用權的綜合水平
校長的人文技巧是指校長充分利用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創造和設計出某種使學校所有成員的行為和態度向著有利於學校管理目標和校長管理意圖方向變化的環境因素的能力和技巧。校長應以心理科學、管理科學等社會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作基礎,從現實的學校管理環境出發,認真分析學校內部的人際關係複雜程度,理清人際關係的基本線索,做到胸中有一張“校內人際關係圖”,要認真分析校內教職員工中小團體的存在性質、鬆散程度等,正確認識小團體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找出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具體辦法;要認真分析校內每一個教職工的心理需要和優勢心理需要,提出因勢利導的最佳方案;要認真分析學校工作中主與次、近期與遠期的關係,防止急功近利和主次顛倒的工作傾向;要認真分析學校內外部關係,了解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以便促成學校內外的動態適應與動態平衡等等。隻有充分掌握人文技巧,校長的綜合管理水平才能更上一層樓,同時也才能贏得教職員工更大程度的權威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