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2 / 3)

陶行知先生篤信每一個人都有創造能力,極力主張開發和培養人民大眾和兒童的創造力。可以說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出發點和歸宿。創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實踐的鮮明而根本的特色。針對封建教育對學生的束縛,他疾呼“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陶行知先生在許多文章中反複提出了“解放兒童創造力”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雙手、頭腦、嘴巴、空間和時間。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和理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雖然很難實現,但他以“奮鬥是萬物之父”的精神,在有限的範圍內,培養了一批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他的創造教育思想和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遺憾的是,解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尤其是“文革”期間,我國片麵地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視教育為階級鬥爭的工具,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並沒有得到發揚光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新教育在我國受到重視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謂方興未艾,前程遠大。

特征及內容

一、創新教育的特征

創新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學校教育抓起。創新教育已經成為全國全麵實施素質教育課題中應有之義,可以說沒有創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麵發展的教育。創新教育有哪些特征?這些特征賦予素質教育哪些新的含義?這是理解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所必須解決的基本認識問題。從創新教育的實質看,它應該有以下特征:

1.創新教育是全麵發展學生智慧品質的教育

人的創新能力是人的多種智慧品質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注重的是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準確再現書本知識的能力等。而對與創新品質密切相關的思維能力重視不夠,甚至達到了嚴重忽視的程度。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從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創新能力作為一種複雜的、高層次的智慧活動,它需要發散思維與複合思維的共同參與,需要分析思維與頓悟思維的協同配合,需要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相互協調。此外,它還離不開奔放的想像力,少不了對自身思維過程的了解、監控與調整等認知能力的參與。可以說,創新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才是一對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性的智慧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就是發展學生的整體智慧品質。

2.創新教育是全麵發展學生個性品質的教育

我們的教育在發展和培養學生個性方麵往往注重合作、順從、忍耐、與他人保持一致等個性品質。這些品質是重要的,但對於發揮人的創造性來講又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學家們對個性與創造之間關係的研究表明,創新絕不僅僅是認知與智力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人的整體發展的問題。與創造相關程度高的個性品質包括:對自己能力的自信,行動上的獨立性,能較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成就動機水平高,善於自我激勵,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從,喜歡用自己的觀點判斷問題,對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1800多個自我實現者的研究表明,創造性是健康人格的一個基本特征,人的基本需要滿足越充分,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創造性。

實施創新教育就要徹底改變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個性培養觀,著力培養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個性真正得到全麵發展。創新教育是個性全麵發展的教育,是完整的關於人的教育。

3.創新教育必然是體現學生主體精神的教育

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呆板,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的安排和指導下理解、識記、再現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學生成了被動的學習工具。實施創新教育必然會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創新必須以一定的成就動機,以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前提。創新教育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創造動機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創新活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在這裏學生可以多側麵、多角度地運用發散思維去分析和認識問題,可以大膽地運用自己的直覺和想像力去體驗、去猜測,可以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去尋求任何一個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