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1 / 3)

產生及發展概述

創新教育和創造教育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含義,是旨在培養創新性人才或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據有關資料,美國學者奧斯汀於1941年開設的創造工程課,以及他撰寫的《思考的方法》可被認為是創新教育的起源。到了1949年,他進一步提出了創造工程的基本方法,即所謂的“腦風暴”。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次開設了創造工程課。自此,創新教育的雛形正式進入了高等學府的殿堂,並最終發展成為一門引人注目的新興教育學科。

創新教育的興起除了教育自身的發展原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近代和當代世界形勢發展的必然。近代和當代世界形勢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政治、經濟、軍事方麵的全方位綜合性的競爭。競爭的外在形式集中於經濟,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又總是與教育分不開的。以美國為例,創新教育在美國受青睞並得以迅猛發展,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1957年,前蘇聯的衛星上天,其宇航技術在世界上突然領先,這使美國朝野深為震驚。美國為了保持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快速地培養能與前蘇聯在宇航及其他科技方麵競爭的人才,一些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美國學者,一方麵從杜威的教育思想那裏吸取營養——有關重視創造思維的教學和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具有最佳排疑解難的能力,並從人的心理的角度對創造理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研究;另一方麵積極地將已形成的理論付諸實踐,在家庭和學校開展創造教育。作為事實,雖然時至今日,美國的學者們對什麼是創造性、什麼樣的人可以被視為創造性人才尚未形成較統一的看法,雖然有些公立學校還並不以創造教育為目的,但私立學校則往往以此為榮。

現在,美國正式成立了創造教育基金會,許多著名大學設立了創造教育研究機構,創新教育的研究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

戰後,日本教育界、科技界經過廣泛討論,在“立足於國內,開發智力,創造新技術,發展新產品,保持競爭的優勢”口號的基礎上,達成了對創造教育重要性的共識。1955年,從美國引進創造工程學。1979年,成立創造學會。從政府到民間對創造教育極為重視。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親自主持會議,提出要把提高廣大國民的創造力作為通向21世紀的道路。在朝野的重視下,整個日本都十分注重國民創造力的開發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電視台開辦創造教育專題節目。國家將每年的4月18日定為“發明節”。東京、大阪、名古屋等32個城市建立了星期日發明學校,教師由研究創造發明的專家擔任,還邀請專利廳的審查官等著名人士指導,主要講授創造發明的方法及專利知識。星期日發明學校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日本重視創新教育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英、法、德、西班牙、加拿大、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家也十分重視創造教育,尤其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國都將創造教育和培養創造性的人才當做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措施予以高度重視。隨著時代的前進,這項工作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我國,由於曆史的原因,現代創造工程學理論的傳入比較晚,但有關創造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創造技能經驗性的運用,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春秋時期的墨翟就不同意儒家“述而不作”的教育觀點,明確提出述而且作的創造教育主張。

近代教育史上,許多有識之士對腐朽的、僵化的、毫無創造性的封建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不僅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僵化的、扼殺創造性的封建教育,認為封建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沒有創造能力的“書呆子”、“蛀書蟲”、“廢人”、而且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創造“新中國”、“新世界”、“新兒童”的創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將“創造”看做人生的真諦,把培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宗旨,提出創造教育要培養能夠“向著創造之路”邁進的“創造之人”,“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於民族與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