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河西教育(4)(3 / 3)

在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擴大招生規模,為初中畢業生提供升學的機會。河西各地從實際出發,實行高中和初中分離,設立獨立高中,集中精力辦好高中,為高校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截至2000年,河西三地兩市招生高中生188766人,武威一中、民樂中學、酒泉中學、酒鋼三中跨入省級示範性高中行列。

河西地區普通中學的發展,不僅數量增加了,而且質量也提高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不僅為各類學校輸送了合格畢業生,而且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了有知識的勞動者和管理人才,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擴大學校和地方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加強了對學校教育的宏觀管理和指導。建立和健全了地縣兩級教育督導機構,製定出了一係列教育督導評估標準和評價體係,開展了縣鄉教育工作和學校工作的單項和綜合督導評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促進學校工作、提高教育質量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二、職業技術教育經過艱難起步。進入了講求實效、提高質量發展階段

河西職業技術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嚴重破壞,有些被迫停辦,有些強令合並,有些改為普通中學,中專、職業技術學校所剩無幾。20世紀80年代,根據“充實小學,加強初中,限製高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調整和改革了中等教育結構,強化宣傳,扭轉人們思想觀念,擴大職業中學招生比例。職業教育經過艱難的起步,迅速發展起來了,進入正常發展軌道。畢業生已經走向社會,有的被國營、集體企業事業單位招聘,有的成為專業戶和個體經營者。在脫貧致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成為推廣實用科學技術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截至1989年,金昌市已有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中學8所,在校學生3528人。嘉峪關市有中等專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1204人;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759人,開設烹調、旅遊、家用電器等50多項專業,同時不定期地舉辦各種類型短訓班,全市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學生與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比例達到1:1.07。武威地區有各類職業學校21所,在校學生達到4350人。張掖地區有中等專業學校5所,職業中學12所,在校學生3359人,職高與普高招生之比已達到0.7:1,職業高中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的57.8%。酒泉地區職業中學12所,在校學生3456人。1985年以來,陸續興辦了工業、農業、衛生、財稅、體校等中等專業學校。

1989年省教委對首批重點扶持的職業中學進行驗收,對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並給予獎勵,酒泉市第一職業中學、武威市職業技術學校、玉門石油管理局職業高中、張掖市第一農業中學、臨澤板橋園林中學、敦煌三危職業中學等六校榜上有名。

20世紀90年代,河西職業技術教育采取“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分別推進”的工作方法,加強領導,落實三項任務,實行八方統籌,推進農村職教發展。首先堅持辦好一批示範骨幹學校的發展策略,在農村職業學校推行“培訓——從業——致富”一體化和教學與興農相結合的辦學指導方針;加強骨幹(中專)、協調兩翼(技工學校、職業中學)、長短並舉、合理布局、增強實力,適應經濟發展的“大職教”思想,堅持以內涵式發展為主,以統籌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為主,以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為主的職教方針,初步形成了有地域特征的張掖市第一農中、金塔縣職中、武威市永昌農中為代表的河西高效農業辦學模式。這些學校都建立較大規模的試驗、實習及生產基地,並形成了規模性格局。同時還建立了校外職教服務區,成為當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