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河西教育(4)(2 / 3)

特殊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普及教育是否充分的一個方麵,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是否發達的標誌之一。

改革開放後,河西隨著教育事業的大發展,特殊教育實現了零的突破。到20世紀末,河西地區已有4所聾啞學校,各縣都創建特教班,隨班就讀是普通形式。武威地區殘疾兒入學率已達到89.9%,張掖地區達84.3%,金昌市達80%,嘉峪關達96.55%,酒泉地區有就讀能力殘疾兒童人學率達96.5%。

(二)在調整改革中充實、加強、提高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鄧小平提出“要從娃娃抓起”,主要也指要從小學生抓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小學教育在撥亂反正、清除“左”的影響的過程中,逐步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20世紀80年代,河西地區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幹問題的決定》,確定普及小學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堅持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精心設計,全麵規劃,分類指導,分片解決問題,分期分批實現普及小學教育。由於領導重視,群眾熱心支持,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截至1989年,河西地區共有小學3181所,在校學生414816人。其中武威地區有小學1475所,在校學生188000人;張掖地區有小學948所,在校學生107824所;酒泉地區有小學553所,在校學生達6700人;金昌市有小學177所,在校學生41185人;嘉峪關市有小學29所,在校學生10801人。1987年以前金昌市、嘉峪關市、酒泉地區整體普及小學教育。張掖地區、武威地區除個別縣外,其餘各縣實現了普及小學教育。1992年河西三地兩市整體普及了小學教育,“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到國家標準,走在全省的前列。

20世紀90年代,河西小學教育以充實、提高為重點,深化改革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繼續鞏固和提高普及成果,強化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河西小學教育的發展。

20世紀末,河西地區共有小學2947所,同1989年(3181所)相比小學減少234所,在校學生537838人,同1989年(415416人)相比學生增加了122422人,增長29.46%。

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基本實現“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和六配套(校門、圍牆、校舍、桌凳、操場、廁所),小學教師的學曆合格率均達到95%以上,其中嘉峪關市小學教師學曆合格率100%,金昌市96.1%,酒泉地區97.12%,張掖地區96.5%,武威地區94.9%。

(三)加強初中教育,穩步發展高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河西地區教育發展較快;特別是中等教育發展更快。20世紀80年代河西地區除個別縣外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由於初等教育的普及,促進了中等教育的大發展。其中,普通中學1989年增加到323所,在校學生達到210960人。武威地區初中111所,高中33所,初高中在校學生89200人;張掖地區初中50所,在校學生41134人,高中28所,在校學生9868人,合計51002人;酒泉地區初中46所,高中18所,在校學生38982人;金昌市中學28所,學生24453人;嘉峪關市中學9所,學生7317人。20世紀末河西地區除個別縣的部分鄉鎮外,其餘各縣均普及初級中學教育。河西地區普通中學370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47所,增長17%,在校學生271248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60288人,增長25.7%。其中,武威地區中學149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了5所,在校學生110500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1300人,增長23.88%。張掖地區有中學105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27所,增長34.52%,在校學生71860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0858人,增長40.89%。酒泉地區有中學71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7所,增長10.9%,在校學生50453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12526人,增長32.18%。金昌市有中學34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6所,增長21.43%,在校學生28978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4525人,增長18.55%。嘉峪關市有中學11所,同1989年相比,增加2所,增長22。22%,在校學生9457人,同1989年相比增加2140人,增長29.27%。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河西地區普通中學教育穩定快速發展,一是由於河西地區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快,較早地實現了小康,這是教育發展的基礎。二是大學習、大討論確定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各級領導對教育的認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提高到同國家的安危、民族興衰息息相關,與地區的發展息息相關的高度。各級黨政領導每年都要召開專門會議研究教育問題,都要為教育辦幾件實事;各地把教育事業的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重點來保證;各級領導同誌都確定一兩所學校作為自己的聯係點,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問題。三是實施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新體製,調動了政府和群眾兩個積極性,各級政府責任明確,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群眾辦學熱情高,紛紛捐資助學,改善了辦學條件。基礎教育實現“一無兩有”,這是甘肅教育史上的“空前壯舉”,但這個“空前壯舉”最早出現在千裏河西。我們走進河西農村,發現最漂亮的房子是校舍,最優美的環境是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