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河西教育(3)(3 / 3)

河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進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6年開始,把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納人經濟體製、科技體製改革的整體規劃,對農村教育進行綜合性的全方位的改革,加強領導(縣政府領導),落實三項任務(每縣辦好一所骨幹職業學校;按期完成普九任務;按期完成掃盲工作),實行八方統籌(即在一個縣的範圍內,對人才需求統籌預測;教育計劃統籌製定;培養任務統籌布置;各科教師統籌使用;辦學經費統籌安排;教學設施統籌利用;教學質量統籌評估;培訓機構統籌管理的思路),推行培訓——從業——致富一體化試點。第二階段是1988年根據國家教委關於在全國實施“燎原計劃”的精神,確定縣鄉鎮進行試驗。第三階段是1989年國家教委決定建立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武威縣被列為全國百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驗縣。1990年和1991.年省上又分別將酒泉市、臨澤縣列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驗縣。1994年開始,張掖地區列為國家教委和省上的地區級綜合改革試驗聯係點,從而形成1個地區、3個縣、若幹鄉的三個層次的農村教育改革試驗網絡,標誌著河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步入了“點上深化,麵上擴展”的新階段。

河西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使農村教育結構日趨合理。1999年張掖地區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4571人,在校學生9900人,分別占到高中階段招生數和在校學生總數的55.5%和53.2%。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已成為農村生產和鄉鎮企業的主力軍。90%以上的農村技術員受到技術培訓。二是加快了農村普及教育的發展過程。張掖地區實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後,於 1997年六縣(市)全部通過省政府“兩基”(基本掃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業務教育)的驗收,提前3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普九)的奮鬥目標。三是“三教”統籌協調發展,農村教育生機勃勃,職業教育從1994年開始進入“建中心,上水平”的新階段。河西各縣建起設備先進的職教中心。四是進一步完善了“地方負責”分級辦學的農村教育管理體製,試驗縣各鄉鎮都成立了教育管理委員會,各級政府成立了辦學領導小組,配備了專職和兼職工作人員,建立健全了工作製度。五是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和效益明顯增強,農村科技成果人戶率由1988年的40%提高到2000年的85%以上,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含量達到40%,比1988年提高3倍。農村科技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六是以“燎原計劃”為突破口,建立農村社會化網絡。開發“燎原計劃”項目,促進人才培養。酒泉市在大麵積推廣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短、平、快”項目中,積極推進“人人學習一項新技術,戶戶增加一個新項目,家家增加一項新收入,帶動一大片農民致富”的“四個一”活動。“燎原計劃”培養了大批青壯年農民,把項目開發和縣、鄉、村、校培訓基地結合起來,建立了農村社會化網絡。在縣鄉政府的統籌協調下,農科教共同建立示範鄉、村、校,“星火”、“燎原”、“豐收”三個計劃一起抓,統籌計劃,合理利用,提高科技興農整體效益。另外,普通高校參與支持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培訓農民,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甘肅農大畜牧係的專家教授幫助臨澤縣新華鄉辦起載養量10萬頭的養殖場,成為當時西北之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十多年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在河西農村湧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的經驗不僅影響和帶動了河西乃至全省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而且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酒泉地區的“燎原之冬”活動,為全省“燎原計劃”的“點上深化,麵上推廣”提供了經驗;臨澤縣推行校長負責製、目標責任製、教師聘任製、崗位責任製、考核獎勵製,為市場經濟體製下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提供了新經驗;武威四壩鄉建設高標化“燎原計劃”示範鄉,獲得了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武威永昌鄉、臨澤新華鄉等建設高標準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大麵積開展農民學習文化技術的典型經驗,在全省起了示範作用;武威和寨初中通過滲透、分流培訓、職業初中與普通初中並舉等形式,把學校辦成綜合性、多功能初級中學的模式,為推行素質教育,服務於當地經濟積累了經驗;臨澤縣蘭振國的民辦科研所,張啟明的中獸醫學校,以人才質量、科研成果占領市場,取信於民,在服務社會中求得自我發展,使人們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