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河西教育(3)(2 / 3)

四、教育結構調整

教育結構是教育體製改革的樞紐。教育結構是否合理,是評價教育是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主要標誌之一。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遭到嚴重破壞,使教育結構很不合理。當時中等教育嚴重失調,普通中學嚴重膨脹,中學教師嚴重缺乏,學曆低,教學水平差,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給河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事業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公布以來,河西各地縣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和改革。

(一)穩步發展中等專業教育

中等專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教育體係中的一個重要層次,它培養的是具備認識、理解決策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中級技術管理人員,需求麵廣。1978年後,河西地區中等專業學校在調整中穩步發展。截止到1999年,河西地區共有中等專業學校20所,其中,農業學校2所,畜牧學校l所,農牧學校1所,農機學校1所,農業技術學校1所,衛校3所,工業學校l所,財貿學校1所,財稅學校1所,鄉鎮企業學校1所,體校3所,師範學校4所,形成了工、農、醫、師、財等專業較為齊全的中等專業教育體係。

(二)大力發展職業中學

1980年底,省教育廳貫徹國家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與省勞動局共同擬定了《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意見》。1982年7月省政府批準省計委、省教育廳等六部門《關於我省中學教育結構改革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對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政策、經費、師資、學生就業等方麵作了明確規定。河西各地縣積極貫徹中央和省政府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精神,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是壓縮高中。張掖地區1990年撤銷了36所學校的高中班,1995年又有11所學校高中班停止招生。1995年設高中的學校24所,在校學生7662人,同1979年相比,學校減少34所,學生減少10633人。其他地市高中壓縮成效也比較顯著。二是1982年秋季開始,普通高中都開設了一至數門職業技術課。三是將一些普通高中改為職業學校。“文化大革命”期間,職業中學幾乎全部停辦。從80年代初開始陸續恢複、改建了一批職業中學。截至2001年,張掖地區有職業中學8所,在校學生5866人;武威市有11所,在校學生2255人;酒泉地區有7所;金昌市有職業中學4所;嘉峪關市有各類職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1740人。四是試行“兩頭延伸”的招生政策,允許初中畢業生免試進入職業中學,允許高中二三年級分流到職業高中學習,擴大了生源。

根據河西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實際需要,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的比例不斷改變。截至2001年,河西地區有普通高中67所,職業中學發展到39所。

(三)逐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甘肅省高等學校主要集中在蘭州,千裏河西經濟較發達,基礎教育發展較快,僅有的1所高等學校甘肅農業大學還遷到了蘭州。為了調整布局,適應河西經濟、教育的發展,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新建了張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經過20年建設,張掖師專設11個係、3個教學部、1個教學中心,全校有各類學生4000餘人。2000年向省政府、教育部提出申辦本科院校,經省教育廳派專家組進行初步評審,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改辦本科院校——河西學院。為了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河西學院調整了專業結構,增加非師範類應用型專業——經濟管理、計算機科學、法律、園藝、農業科學等專業。酒泉地區也積極申報籌建職業技術學院。

2001年河西地區共有中等師範學校4所,根據省教育廳意見,創造條件使師範教育逐步由“三級”向“二級”過渡:即由原來的中等師範、高等專科師範、高等本科師範向高等專科師範、高等本科師範過渡。

五、城鄉教育綜合改革

(一)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是河西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改革的目標在於將農村教育由單純的升學教育逐步轉向為當地經濟建設、為“再造河西”服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河西地區推行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的新體製,調動了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辦教育的積極性,使河西教育開始走上了為當地經濟和社會服務的軌道,為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