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二大把教育提到戰略重點的位置,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各級政府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增強了抓教育的責任感。河西“三地兩市”黨委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教育工作,解決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各地把教育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武威地委領導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誌要親自抓教育,各級領導都要固定一兩所學校作為自己的聯係點,調查研究,解決問題”,“要把對教育搞得好不好,作為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內容”。張掖地委領導提出:“在認識上真正把教育提到戰略重點的高度,要像抓經濟那樣抓教育,要有辦工廠那樣的勁頭辦學校,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那樣關心在校學生,要盡可能幫助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由於領導重視,上下通力合作,張掖地區較快地實現了“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和“六配套(校門、圍牆、廁所、圖書儀器、文體器配套)”的目標。
(二)“三個麵向”的提出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個麵向”的提出,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
教育要麵向現代化,一是教育要為社會現代化服務,要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出人才,多出各級優秀人才;二是教育本身的現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製度、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要進行改革、更新、充實和發展,按現代教育製度的要求來辦學校。教育要麵向世界,一是要打開眼界,放眼世界,廣泛了解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和教育經驗,做到“洋為中用”;二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備走向世界的又紅又專的素質;三是要使我國的教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向世界傳播中國的社會主義文明,對人類的進步、世界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教育要麵向未來,一是教育的計劃和人才培養規格都要考慮未來的需要,教育的發展規劃要有超前性,人才的培養要走在經濟建設的前頭;二是要廣泛地吸收世界科技發展最新成就,建立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學科、新課程;三是要培養大批具有創造性、靈活性、適應能力強的新型人才。
為了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國的教育必須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就是“三個麵向”,隻有堅持了“三個麵向”,教育改革才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開創教育發展的新局麵。
二、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
1985年5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教育體製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也為教育發展昭示前景。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教育體製改革、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又做出明確規定。1993年2月《中國教育發展綱要》的出台,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為河西教育體製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省委省政府製定的《關於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意見》、《關於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若幹政策的決定》以及《甘肅教育事業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加快了河西教育體製全麵改革的步伐,由分步推進到全麵開展,逐步改變了過去在教育管理體製中高度集中、統得過死、政府包攬過多的局麵。
(一)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製。河西各地市除留一兩所中小學作為試驗學校外,其餘中小學一律由縣鄉(鎮)管理。農村的基礎教育實行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以縣管為主的管理體製。鄉(鎮)政府成立了教育領導小組,配備專職業務人員管理轄區的教育事宜,鄉(鎮)學區組織、委派學區區長會同鄉(鎮)專職教育幹部管理學校事務,包括改善環境、充實條件、搞好服務、教師管理等。教育業務指導和教育經費管理等權限,仍集中在縣或縣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內部管理實行校長負責製等多種形式,使之全麵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依靠教職員工,辦好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地市教育行政部門對高中階段的教育有統籌和決策權,負責製定本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規劃並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