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性與經濟(1)(3 / 3)

李慧英主編:《社會性別與公共政策》,第129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

“公”的領域包括國家祭祀與軍事及內政外交的國家事務,由男性貴族主宰,女性貴族與男性平民都無權參與,至此女性包括貴族女性全被趕出了社會政治生活。“私”的領域是家庭事務,屬於平民男子與女性活動的領域,但有內外之分。“外”的領域:讀書、做官、經商、種田,對外交往聯絡,養家糊口,主要空間在外邊,它們是男人的職責。“內”的領域以家族繁衍為目的的生養孩子,奉養老人,照顧丈夫,洗衣做飯,這些是女人的職責。由此,婦女完全退出了公共領域,回到家庭相夫教子、照顧家人。

上述性別分工的曆史背景是父權製社會,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男性在這個社會中為主導,按照有利於他們群體利益的標準,設定了上述分工標準,並進一步以男權家庭製度加以固定,即父係為中心的家庭權力結構,強化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從夫居的生活形式進一步降低了女性的價值,父係子賜和財產的父係脈絡繼承在兩性性別角色的扮演上更使婦女對男性難以望其項背。至此,“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不僅得以形成,而且還得到了強化。由於這種強化,婦女再也不可能同男子平起平坐了,男女的不平等從此產生。反觀此時分工模式的基礎,則是男性依賴的父權製社會,以及由此導致的兩性獲取資源機會的不平等。換句話說,此時的社會分工是社會性別製度的產物。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經過幾千年的反思與能量積聚,終於在工業革命猛烈衝擊父權製度的時候,女權主義運動全麵爆發。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奮鬥,女性已取得了教育權、參政權,相當數量的女性正在接受教育,參與經濟和政治活動。與此同時,男性特別是城市中的男性,也逐漸分擔家務和照顧孩子,以社會性別製度為基礎的分工模式正在被突破。雖然,女性以家庭為主,男性以在外掙錢為主的男外女內格局並沒有根本改變,但女權運動畢竟推動了兩性分工模式固定化的破除。

當破除分工模式堅冰的進程停滯不前時,人類社會邁入了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命的延續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和通信技術處於中心地位,為男女平等就業創造了機會。

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將被突破,新的依賴勞動者知識結構和新知識、新技能的分工模式正在形成,並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三、女性就業與經濟發展女性作為人類兩種性別之一的群體,從來都是經濟過程中的參與者,對經濟的發展起著直接和間接的推動作用。早在原始的兩性自然分工時期,女性在兩類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女性不僅參加物質生產,直接推動經濟發展,而且利用其特殊的生理結構繁衍人類後代,哺育和教養後代,為人類經濟過程補給生產所需的勞動力,間接地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這個時期女性的勞動其實質就是女性就業的一種表現,隻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就業這個稱呼而已。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雖然男子通過父權製度將婦女限製在家庭內部,將女性排除在直接的經濟活動之外,但是這並沒有割斷女性與經濟的聯係,女性隻不過不再直接與經濟活動發生聯係,但是她們仍然對經濟活動起著間接的推動作用。

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人類進入了機械化時代。人類的經濟生產方式不再特別依賴於人的體能,對智能的依賴逐漸提高。女性同男性相比,智力和能力在整體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更確切地說,兩性的智力和能力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由於女性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感情細膩、細心等特點使得女性在社會中更適合幼兒教育、文秘等工作崗位。而發端於西方的婦女解放運動,將部分婦女從男性為她們設定的家庭牢籠中解脫了出來,使得她們能夠走出家庭,直接參加到經濟活動中來。也正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合力,使婦女重新恢複了與經濟的直接聯係,使婦女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再次呈現在人類的麵前。盡管並不是所有的婦女都能夠進入直接的經濟過程,但是卻營造了一個美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