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性與經濟(1)(2 / 3)

13世紀和14世紀期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一些城市某些產品的生產者開始組成了同業公會,以組織調整生產。在經濟高度專業化的城市如科隆、巴黎,雖然有一些女性同業公會,但大部分同業公會是男性組織,遵從男性的生活周期。而此後,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實業家與貿易商人大部分是男性。即使在資本主義的成熟時期,男女兩性的分工也是明顯的:城鎮投資者經常雇用全家人進行生產。拿采礦業為例,男人往往運輸礦石,而女性和孩子則負責將這些礦石砸碎、洗淨。

由於工業化的出現,增加了機器,傳統上由男人負責的工作變得更為單調,這些工作被重新定義並讓女性負責,而報酬和地位則①[美]梅裏威斯納漢克斯:《曆史中的性別》,第75~76頁,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

大大下降。秘書工作、編織及製鞋是這方麵的突出例子。與“工作”的定義一樣,“技能”的定義也往往有性別差異,婦女常常被排除在某些職業之外,如割玻璃,因為婦女被認為較笨拙或“無技能”。

即使是人類進入了以知識為依托的現代社會,兩性在性別上的分工依然是明顯的,隻是這種分工帶有濃厚的性別歧視色彩。如女性往往被排除在政治領域之外,因為政治從來都被認為是男性的領地。在經濟領域,雖然也有一些女性企業家,但不論是與男性企業家人數相比,還是與其自身的人數總量相比,這個數量是微乎其微的,並且她們的創業更加艱難。在生產領域,女性往往隻是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則分配給男性。即使是在教育這個最注重知識的領域,女性也處於從屬地位。很明顯,在現代社會裏,兩性的分工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這種歧視正是以前兩性性別分工思維延續的結果。

二、兩性分工模式許多跨文化人類學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人類早期社會都有近似的性別分工。比如說男性從事諸如獵取大動物、屠宰、開墾土地、投擲,與石頭、金屬、木材打交道等;而婦女總是紡紗、織布、做罐子和編籃子,特別是在照料幼兒及家務勞動方麵幾乎無一例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分工,是因為男女在體力上有差別,男性力量更大,爆發力更強,更適合強度大的體力勞動;另一種則認為婦女的工作大多與帶孩子有聯係,是因為婦女與生育活動息息相關。研究表明多數社會的婦女對每個孩子的哺乳期平均達兩年之久,如果婦女從事離家很遠且時間很長的工作,帶孩子出門就會有危險,且因為要照料孩子,工作也必須具有間斷性。這一分工特點,不僅限於父係社會,而且像得昌布利那樣的女性占統治地位的母係部落裏,也是這樣。①女性之所以終生被束縛在生育這架脆弱、痛苦的車輪上踽踽前行,而永遠無法擺脫生育對生理、行為和精神的控製,一個直接原因是女人不能確定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生育,在科技不發達,條件艱苦的時代,不僅不能實行生育控製,而且社會也不能允許節育,因為幼兒的成活率始終得不到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講,婦女孕育了生命,同時又被生命所奴役。

由此可見,男女體質的差異和女性與生育的緊密聯係導致了最初的分工,但不論是體質的差異,還是女性與生育的特殊聯係,都是男女兩性生理差別的典型表現。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初的分工是基於兩性生理差別的分工,這種分工模式並不牽扯到任何的社會地位的差別,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因而並不影響女性在公共事務中決策和發揮作用。

如果說在采集狩獵時代,性別比較平等,那麼伴隨著以男性為主導的農業定居時代的來臨,性別不平等開始出現。這種不平等是通過強化性別分工和建立男權家庭製度而確定的。

從采集狩獵社會向農耕社會的推進過程,同時也是階級和私有製的產生過程。當階級和私有製產生後,利益階層必然會發展出一係列社會製度來確保其優勢社會地位,並逐漸產生城邦與國家。而性別分工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固化的。具體地講,性別分工逐漸以條文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如在中國,周禮第一次用條文對兩性活動的空間和工作範圍進行了重新規範,將社會與家庭工作範圍分為“公”、“私”、“內”、“外”四個領域。國家為“公”,家庭為“私”,在家庭的分工上分為“內”和“外”。①瑪格麗特·米德:《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和氣質》,第108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