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性生活(2)(2 / 3)

(三)影響性行為的因素人類性行為,就其內容和本質而言,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的綜合作用。以上三個方麵的因素,相輔相成,又相互製約,形成了個體千姿百態的性行為。

生理因素。遺傳基因,生殖、內分泌和神經係統的解剖和生理,這些是性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它們決定了所謂“食色性也”的本能性性行為的內容和動力。感知、情感和思維等心理活動的參與,則決定了性行為的動機、興趣和愛好,豐富了性行為的形式和內容。它不再是固定的反射性行為,而是複雜多變的行為模式的一種自然的需要,是與生俱來、自然產生的。

心理因素。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自然產生戀愛、結婚、過性生活的要求。它的目的也不再限於生兒育女,而是使個體更多地得到合適的滿足,從中享受更多的樂趣。正是心理方麵的原因,使性行為從生殖型向享樂型轉化。可以說性行為是生理的需要、心理的滿足、精神的充實。

社會因素。人類性行為是特殊的社會行為。一方麵,社會以它的風俗、習慣、規章、製度、倫理、道德和法製,修飾或改變個人性行為的內容和方式。另一方麵,人們的性行為又改變著社會認可的性行為模式。再者,當今社會承認個體實施正當性行為的權利,同時也保障個體性行為對象的權益。人類性行為中,社會屬性所占的比重越大,人離動物性就越遠,也就表明了人類在性問題上的文明程度越高。這種社會屬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人類性行為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為自身的文化素質和需求層次所決定,而這一切無不打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麵,人類性行為的狀況又反過來對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人類性行為的社會屬性告訴人們,對性問題必須理智;性行為必須對社會負責,接受社會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的控製;社會也要不斷地研究和改進對人類自身的性問題的合理控製。

正如金西所持的觀點:人的性行為既是一種生物現象,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作為一種能量必然要被釋放出來,而如何釋放則主要取決於社會文化和社會影響。①四、性觀念與性行為的關係談到性觀念與性行為的關係,這裏首先要介紹兩種不同的性理論,它們反映出人們對性的本質的不同看法。在性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對相互對立的理論就是社會建構主義(socialconstructivisim)和本質主義(essentialism)。前者認為性的本質是由社會建構起來的,是文化的產物;後者則認為,性的本質是天賦的、生理的,因而是“自然的”。社會建構主義最重要的觀點是認為,一個人的性狀態是有意識的自由選擇的結果。無論是性身份認同還是性欲都是社會和曆史力量的產物。人類需要通過異性戀接觸來繁衍後代這一點本身並不意味著人類就一定存在著這種繁殖的衝動。性是曆史和文化的變量。在人類生活領域中,同許多其他行為相比,性是最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一種行為。社會建構主義將性視為可塑性很強的東西。這種觀點得到了人類學和性學兩個方麵的證明:大量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類學調查表明人的性行為是可塑性極強的,性學研究也表明人的性功能是無限可塑的,等等。而本質主義的性觀念是試圖用內在的本質來解釋性的複雜性。後者受到前者的嚴重挑戰。福柯、拉康、威克斯、普拉莫都是著名的社會建構主義者。①參見劉達臨主編《中國當代性文化(精華本)---中國兩萬例性文明調查報告》,第2頁,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李銀河:《性的問題·福柯與性》,第188~190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