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對記者“觀察”的定義可作如下說:“觀察”是記者通過各種感官和大腦對感知對象的外部現象和聯係的綜合反映。
二
人們的“觀察”能力,固然受著遺傳、生理、性格、氣質等內在因素的製約,而呈現出種種差異。有人長於聽覺,有人長於視覺,有人長於嗅覺等等。但是,後天的、客觀實踐的鍛煉則對敏銳的觀察力的造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實生活中,那些本領高強的老農,隻要看一看天上的雲彩、地上的昆蟲,就可以預測出將會有什麼樣的天氣;那些出海捕魚的高手,隻要伏在船艙板上聽一聽,或者爬到桅杆頂上望一望海水的顏色和波浪,就會知道海裏有什麼魚群在活動。“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新聞工作者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排除有礙於自己感知客觀世界的不利因素,極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首先,要自覺養成對客觀世界的強烈“關注力”。
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但是,“如果對生活冷漠旁觀,即使一些令人感動的東西擺在你的麵前,你也不可能發生共鳴”,甚至會視而不見,聽見不聞。所以,一個記者應該自覺培養強烈的關注客觀世界的高尚情操,熱愛生活。隻有有了對生活的滿腔熱情,有了去“發現”生活的強烈欲望,才可能具備敏銳觀察力的前提和條件。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青年時期的範長江為了探索真理,研究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不顧個人安危,經受住既有失去“沙漠之舟”的痛苦,又有搏擊風沙,甚至遭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的艱難,深入實地采訪,終於觀察到“我抗戰軍民的樁樁動人事跡”,寫出了名噪一時的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今天,在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麵對著絢麗繁雜的現實生活,更需要記者“內心要有巨大的激情,就像一塊火石,遇到什麼,就能迸出火花來”。
縱觀近幾年湧現出來的一些優秀新聞作品,無一不是記者“以赤子之心去擁抱生活”的結果。在1986年全國好新聞評獎會上,備受眾人青睞的四川電視台連續報道《長江漂流》,就是記者抱著不惜犧牲生命,也要把這一震驚世界的壯舉公之於世的堅強信念(事實上,就有一位記者為之光榮獻身了),和漂流隊員一樣投身探險行列,曆盡千辛萬苦,才能使自己的“觀察”達到如此細致、透徹的境地,才采寫(拍攝)出如此無愧於英雄業績的優秀報道。
記者熱愛生活,關注客觀世界,其職業目的是為了從中捕捉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信息,因此,除了對生活要飽含激情外,還必須對感知對象具有一種強烈的驚異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分析器(包括各種器官、傳入神經通路和相對應的各個神經中樞),會引起感受性變化。而“適應”就是最明顯的一種感受性變化的現象,它讓人“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從而鈍化、麻木人們的感知。
此外,人們感知客觀世界時,“惰性”也往往從中作梗,妨礙人們追求新的發現,使人見怪不怪。強烈的驚異感,則可以撥開“適應”所造成的混混沌沌的霧障,可以衝破“惰性”結成的僵化感知的繭殼。前些年,有兩位記者采寫《五千裏路伴鴨行》這篇通訊,同押運員一起,隨車采訪。當運鴨車開到石家莊市吃早飯時,記者手抓暖水瓶塞子要倒水喝,發現水瓶結了冰。麵對這一情景,押運員毫無表情流露,因為這是“常事”。但記者卻“大驚小怪”起來,由此他們進一步“觀察”到了鴨車上的寒冷,押運工作的艱辛,也更加感受到了押運員的崇高心靈。後來,記者把這一情景寫進通訊,使通訊增色不少。
其次,要積極訓練自己感知客觀世界時的高度的“專注力”。
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專心致誌地觀看某一事物和漫不經心的態度所得的結果往往迥然不同。“專注”可以使人們的感知力凝聚在所選擇的感知對象上,同時能抑製住有礙於感知這一對象的活動。新聞報道要“求新”,亦即強調要抓住的事物不同尋常的特征。這便要求記者感知客觀世界時,要有高度的“專注力”;否則,浮光掠影,就可能使事物的許多含有新意的特征,從我們眼前悄悄溜掉。羅丹還說過一段對我們很有啟示的話:“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