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記者“觀察”散議(3 / 3)

記者的觀察,無疑也應當練就繪畫大師上麵所說的那種功底。

請看二十三屆奧運會上中國新聞社記者采寫的一則報道:

……當雷頓向裁判舉手示意準備起跳(跳馬)時,她的教練、羅馬尼亞前世界體操明星科馬內奇的教練卡洛萊緊張得把雙拳舉到胸前,而觀眾都齊聲高喊“TEN!TEN!

(十分)”。此時的雷頓,冷靜得令人吃驚。隻見她微微一笑,習慣地踮起腳尖,雙手像翅膀似地緩緩揚起,突然拔腿疾衝,發力蹦跳,嬌小的身體就像驚鳥掠起,飛向空中,一陣旋轉過後,落地如釘地,紋絲不動。不等裁判打出分數,卡洛菜已激動得忘乎所以,竟一個縱跳,越過欄杆奔過場內,將雷頓緊緊抱住,親吻不停。就在保安人員將他拉出場外時,四名裁判同時打出十分。此時的雷頓,激動得手足無措。她一會兒雙手抱頭,一會兒仰天長歎,一會兒雙臂扒地,久久不起,觀眾們也不知怎樣控製自己的情緒……這裏,記者的觀察力確實令人佩服。毫不誇張地說,雷頓比賽那天,從電視機裏親眼看過比賽的人,恐怕也難以看到記者這樣觀察入毫、逼真傳神的場景。可以說,如果記者沒有高度的“專注力”,觀察勢必達不到如此效果,也就不可能寫出如此細膩的描述。而沒有這些描述,隻有比賽者的姓名,比分的變化及項目的不同,這篇報道的價值便大大降低了。

在中新社記者的這則報道中,記者的感知對象是預先確定的,感知的目的貫穿於整個感知過程,這種感知也叫做“定象感知”。現實生活裏,記者遇到更多的是“機遇感知”,即預先沒有確定的感知對象,也沒有明確、具體的感知目的,而是在生活中偶然引起自己注意的一種感知。這種“機遇感知”更要求記者具有高度的“專注力”,無論什麼時候,走到哪裏,都“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隻有這樣,才能隨時隨地捕捉住新聞事實的信息,尋找到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素材。

第三,要刻苦磨煉自己感知客觀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

雖然說,“感知”仍是知覺的感性階段,但大腦畢竟參加了其中初步的分析與綜合的工作。人們在感知客觀世界時,思考與觀察總是相輔相成的。“思考,能幫助觀察,唯有多思苦思,才能使你從繽紛五彩、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中,‘悟’出別人所還未悟及的東西……一個寫作者的思維神經,應該像非金屬元素中最活潑的氟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活動;一切凝滯、漠然的思想狀態,都會妨礙你的觀察和發現”①。記者的觀察,不僅要求準確無誤,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且要求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出它所包含的內在本質,從而采寫出具有深層含義的新聞報道來。缺乏深沉的“思考力”,便難以做到這一點。幾年前,有位記者隨同模範縣委書記李鎖壽下農村調查研究。路過一個村口,看到牆上寫了一條大標語:“熱烈歡迎縣社領導來檢查指導工作!”李鎖壽同誌就對隨行的幹部說:“這是群眾批評我們下來得少。如果我們經常跟群眾在一起,一家人就不說兩家話了。”在場的許多同誌都覺得這話講得好,很受感動,但也不過“感動”一下而已。然而,這位記者卻思考一番,玩味不已,很快就事論理,寫了一篇題為《不要愛聽兩家話》的報道,深刻地說明了幹部要時時刻刻深入群眾,和群眾脈搏息息相通這樣一個重要道理。可見,帶有思考的觀察,才能“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席勒語)。

心理學研究還告訴我們:感知,總是在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感知某一對象時,人們就根據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釋它、理解它、補充它、豐富它。帶有思考的觀察,可以幫助人們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把感知引向更深廣的空間。這樣,有助於采寫的報道內容深刻,文采生動。曾榮獲全國好新聞的《“飛天”淩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之所以使人“猶如置身於達卡多拉遊泳場,親眼目睹了呂偉的精彩表演,獲得了審美的快感”,就在於記者思考獨到,聯想活潑,導致了觀察的精致。記者由呂偉“那修長美妙的身體猶如被空氣托住了”,聯想到“敦煌壁畫中淩空翔舞的飛天”;由“旋風般地空中轉體”,聯想到“疾如流星”;由呂偉入水時的姿態,聯想到“輕盈的箭”;由呂偉壓水花的表演成功,聯想到“自天而降的仙女”等等。觀察得惟妙惟肖,寫得聲色情景俱現,自然動人心弦。可見,記者唯有多思、善思,感知客觀世界的結果才會放出奪目的異彩,為一般人所驚歎和豔羨。

(198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