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想象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與作用(2)(3 / 3)

(鄧拓:《訪“葡萄常”》)五月二十六日下午,河南濮陽和山東東明之間的黃河河麵上,突然升起一條一公裏長、五十多米高、由烈火濃煙組成的“攔河壩”。大壩上空滾過一串驚雷。瞬息之間,滔滔黃河為之斷流。

(1984年5月29日《河南日報》:《黃河穿越爆破圓滿成功》)在這些新聞作品裏,記者想象之豐富,筆觸之新奇,實在令人折服。試問:他們如果沒有堅實深厚的生活經驗,沒有紮紮實實的采訪作風,能如此逼真地“想象”出葡萄的“樣兒”與“味兒”嗎?能如此形象地“想象”出爆破的壯麗景象嗎?

要進行想象,除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外,還需要記者有正確地全麵地觀察生活和認識生活的能力。美國新聞學者D·C·雷特狄克說:“人們心中那些深刻的印象並不隻是從視覺得來的。它們也來自人們的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經驗表明,初學描寫的人大多隻寫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實際上,要反映出一個場景,僅僅運用一種官能是不夠的。想一想我們在海濱過的時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以外,你一定還記得那徐徐吹來的海風,那一陣陣海浪的拍擊,你的嘴唇上還留著海水的鹹味,那沙粒也還曾撫摸過你的雙腳。如果僅僅寫出你看到的景象,不就會遺漏掉許多生動的記憶嗎?所以,要是你想要在報道中使這一切重現的話,你就一定要記住那種聲音、滋味的感受。”①記者如果不能正確地全麵地觀察生活,把握生活的實質,那麼想象便會失去可靠的依據,再現客觀事物便會失真。老記者徐遲采寫陳景潤之前,先是聽到了許多關於陳景潤的“傳說”,什麼“白專”、“吝嗇”、“怪人”等等。可是,采訪完了,徐遲有了個概念:“所有外邊對陳景潤的紛紛傳說,大多是虛構的。

他的本來麵目被歪曲了。”陳景潤“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他是又紅又專的科學家”②。正是由於記者有了這樣一個對陳景潤的本質認識,記者在報道中的想象才符合客觀實際,陳景潤的形象也才會在千萬人的腦際裏留下深深的烙印。《哥德巴赫猜想》中有一段描述陳景潤坐在桌前潛心思考、凝神運算的情景。

這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專心”、“刻苦”罷了;而在記者的筆下,卻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一種向著崇高目標的偉大進軍:“在抽象思維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岩升登……氣喘不已,汗如雨下……用四肢,用指爪,他越過雪線,到達雪峰和現代冰川,更感到缺氧的嚴重,多少次堅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爬啊,爬啊,爬啊……終於登上了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在這裏,記者寫實不拘一格,想象不離事實。“虛實相成,有無相立”,寫的是虛虛實實,反映的卻是實實在在。這種想象基於記者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它使新聞作品中的生活更勝於現實生活,它再現的事件、人物也就更形象、更具體、更感人。新聞報道的想象來源於現實生活,紮紮實實地深入生活,正確、全麵地觀察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質,想象便能更逼真、更完善地再現現實生活。

綜上所述,想象在新聞報道中是實際存在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應該給它以合法的地位,給予正確的解釋和限製,而不能采取簡單的否認,或者視而不見的不承認態度。想象有幻想型和聯想型之區別。幻想型想象是和新聞真實性原則相悖的,在新聞報道中必須杜絕。新聞報道中的想象是聯想型的想象,它與新聞真實性原則是一致的,互相依存,互為補充。想象要依據事實的真實才能繪聲繪色地“再現”,事實的真實又依靠想象給以完善、豐富,從而使新聞作品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更富於感染力。新聞報道中應大力提倡這種想象。我們應該鼓勵記者大膽地去想象,去“合理想象”。這便是本文的結論。

(198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