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想象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與作用(2)(1 / 3)

新聞寫作要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就更需要借助想象這一形象思維來構思,來表現了。比如,對於一些先天不足的材料(主要是新聞基本要素以外的一些描述),記者可以通過“一種合乎邏輯的想象”(基希語)把新聞寫得更富於真實感,以達到用事實說話的目的。一般地說,人物心理活動是不易具體采訪到的,特別是已經去世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更得依賴記者根據多方麵的材料,如日記、語言、舉止、表情等進行判斷推理、“合理想象”,使其再現。人物語言的引用一定要準確,但也不是非得一字不動地抄錄人物的原話;被采訪者在談話中常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允許記者在引述時作必要的更正。新聞作品應力求精煉,言簡意賅,要從采訪到的大量材料中挑選出最能反映事物特征,最能表現主題的素材作題材,這也得依賴記者的想象,進行提煉、選擇。寫細節在新聞作品中有著重要作用,記者在深入采訪,獲得典型的細節之後,也還得依賴想象力的發揮,把典型細節生動地表現出來。至於整個新聞作品的謀篇布局,自然更得依賴想象進行構思了。

老作家丁玲說過:“藝術也需要一點點遠視。要有點虛,太實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虛中才有想象、意境、韻味。”古往今來,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十分善於運用形象思維,力求創造一種“意境”,使“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在某種意義上說,新聞作品也是一種文字的藝術。新聞作品要想打動讀者(聽眾)的心弦,也得講究文采,尋求“意境”,以融色、形、聲、味於一體。在新聞寫作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即感到僅僅客觀地描述事實,還不足以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滿足讀者(聽眾)感情上的要求。這就得借助想象,賦予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以強烈的感情色彩。美國名記者朱爾斯·洛曾經說過:“特稿撰寫人處理的不單純是事實的細節材料,而是事實材料中的微妙之處,情緒和情感。”①我國名記者穆青則更明確地說道:“在采寫人物通訊中,我們時常感到僅僅是用客觀事實的描述,還不足以充分表達出感情,也不能滿足讀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為了使讀者和記者一樣地動感情,在必要時就需要用蘊含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議論。”②記者的情感便是想象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一些新聞名篇裏,記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借助想象流露情感的例子俯拾即是。

比如,1925年陸定一同誌寫的新聞特寫《五卅節的上海》,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讀祭文了,多慷慨激昂呀!我看見一個人倒在台上!台下的大聲叫喊。好像在平地湧現出一股海水,突然泛濫過了我的頭頂直到半天!我在水裏,在深水裏,在深水底站著,四邊把我壓得很緊……”

再如,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中這樣寫道:“一場冰雹,把棉苗打成了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斷葉殘,仍然頑強地繼續抽芽。就在這個時候,吳吉昌拄著拐棍在村頭出現了。人們三三兩兩興奮地傳頌著:老漢又站起來了。”

又如,消息《金山同誌追悼會在京舉行》的開頭一段描述:

“‘雷電、鋼鐵、風暴、夜歌,傳出九竅丹心,晚春蠶老絲難盡。黨業、民功、講壇、藝苑,染成三千白發,孺子牛亡汗未消。’懸掛在追悼大會會場的這副挽聯,概括了金山尋求光明與真理,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人們看著劇場大廳裏陳列的幾十幀照片,仿佛又目睹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他在電影《鬆花江上》的拍攝現場,他為《風暴》與‘二七’老工人談心……”

讀罷這些消息、通訊、特寫,你難道不為作者的情感所牽動,心弦震撼,聯想翩翩?!想象在新聞寫作中的妙用可見於此。這是任何呆板地羅列事實的新聞所難以媲美的。

想象賦予記者全麵、翔實地獲取新聞素材,並具體、生動、形象地表現新聞事件的技能,從而使寫出的新聞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①,完美地實現報道事實所應有的效果。想象自然成了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一種構思方法和表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