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采訪還得廣征博采翔實可靠、生動形象的新聞素材,以巧妙地構思新聞作品,增強其可讀(可聽)性;而想象,便給予記者達到這一目的的一個有力武器。《解放軍報》一位老通訊員,一次到引灤工地采訪,當他往一口斜井的底下走去時,陪同的同誌告訴他:“這個斜井共517層(台階),聽說等於上了一次北京飯店的頂層。”聽到這話,這位通訊員立即張開了想象的翅膀,“他望著黑洞洞的險象環生的斜井,想著(北京飯店)那柔軟的地毯,舒適的沙發,漂亮的壁燈,潔淨的浴缸”。從而一種強烈的對比感衝擊著他,寫作的欲望升華了。後來,他在新聞作品中把這強烈的對比如實寫下來,結果產生了很強的感染力。
有經驗的記者在采訪中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或經曆:除了一些親臨事件現場,目擊事件過程而采寫的事件新聞(諸如動態新聞、會議報道等)外,一般新聞采訪都是事後采訪;而事後采訪得來的材料,往往是魚目混珠,真假相雜。即使采訪對象是事件的參與者、目睹者,也難免提供錯誤的情況。這裏既有視力或聽覺的差別,能力和經曆等客觀條件的限製,也有心理學上所說的選擇性知覺和選擇性回憶的原因,即參與者、目睹者在回憶事件的經過時,往往傾向於保留和重複那些對自己有利或讚同的事實。有些被采訪者甚至連自己經曆的事跡,也不一定記得十分準確,敘述時難免經過頭腦的重新“加工”。對這些材料,記者便要借助想象,進行分析研究,判斷推理,多方求證,以準確還原事實的真相。否則,“輕信必定上當”。
另外,由於事後采訪,被采訪者敘述的必然是已經過去的事情,時過境遷,很難回憶詳盡。再加上被采訪者有的“寡言少語”,有的“問十答一”,有的羞澀或不善言辭,敘述的事情便更難周全。“這就要求作者必須用想象去補充,使之完整、豐富起來”①。通訊《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的作者曾經有過這樣一番經曆:一次,他們在采訪中聽說,李月華臨終前在給一位產婦做胎盤剝離手術時微笑過一次。但李月華是在什麼情況下微笑的呢?被采訪者說不清楚。這時,記者馳騁想象,設計了幾種可能,並請當時在場的人一一回憶,最後證實李月華是在聽助手報告胎盤剝離得很完整時,臉上露出了笑容。於是,作者在通訊中寫下了這一富有感人形象的細節:
人們把李月華扶到椅子上,她長長地籲了一口氣,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胎盤……完整……嗎?”鄭醫生立即作了檢查,告訴她胎盤完整。這時,李月華臉上微微露出了寬慰的笑容。
這便是采訪中想象的魅力,它有助於提醒、喚起被采訪者的記憶。這樣,被采訪者所講述的材料便會趨於完整、全麵、逼真,便不是幹巴巴的幾條筋,而是可觸摸、可感知,富有畫麵感的“活生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