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重婆婆,待婆如母。針對老年人自尊心強的特點,媳婦對婆婆須十分尊重。既要尊重婆婆的生活習慣,又要尊重婆婆的個性特點,還要教育子女尊敬老人。做媳婦的,應當像對待生母那樣來關懷、體貼自己的婆婆,態度要誠懇,語言要溫和,照顧要周到,這樣,婆婆早晚會對此感動的。
(2)理解婆婆,豁達大度。像婆婆這般年紀的人,一般或多或少有一些封建意識,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婆婆,舊思想、舊觀念可能更突出些;加上老年人固有的一些心理特點,如健忘,好嘮叨,喜歡懷舊等,這樣就容易在婆媳之間產生一些隔閡,出現一些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媳婦應當具有寬廣的胸懷,豁達大度,理解體諒。
(3)關心婆婆,多方照顧。婆婆上了年紀,行動遲緩,做家務也不利索了,有的婆婆還體弱多病,需要人照顧。但婆婆的自尊心,又驅使她們不承認自己的年老體衰,她們反而會嫌媳婦家務幹得少,做事不麻利。碰到這樣的事情,媳婦切不可跟婆婆較真,而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示對婆婆的關心和愛護,來盡晚輩的一片孝心。
(4)順應婆婆,趨利避害。有些婆婆,待人尖刻,脾氣古怪,遇事好挑剔,說話不留情麵,疑慮之心還很重。對於婆婆長期以來形成的個性弱點,媳婦不能采取看不慣,頂著幹、你怪我更怪、你刺我更刺的態度。那樣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趨其利而行之,避其害而為之。例如,當婆婆無理講怪話的時候,媳婦一定要耐住性子,不理不睬,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必要時可請丈夫出麵周旋。
婆婆的寬容體諒
(1)自重自愛,以身作則。這是當好婆婆的基本要求。作為婆婆,不應當有倚老賣老的思想,也不應處處拿自己過去當媳婦的標準來要求現在的媳婦。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亦應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婆婆的也不例外。要媳婦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自重自愛,給媳婦做出個好樣子,這就是當婆婆所應注意的最重要的問題。
(2)一視同仁,待媳如女。媳婦雖然與婆婆沒有骨肉情分,但畢竟是一家人。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媳婦既然進了自己的這個家門,婆婆就應把媳婦當作親生女兒一樣來對待,千萬不能把媳婦當成外人。如果婆婆的心中總是有杆秤,兒子,女兒、孫子這頭重,媳婦那頭輕,媳婦自然會覺得婆婆偏心眼,不公道,這樣就會使媳婦那顆本來就敏感的心,更加失去平衡,從而會帶來一係列的心理困擾。
(3)作風民主,體貼媳婦。當媳婦與婆婆一塊生活時,婆婆的民主作風十分重要。婆婆作為家裏的長者,處在受尊重的地位。如果婆婆能在兒子,兒媳敬重的同時,有事主動征求媳婦的意見,並且決不把個人的主張強加於媳婦,那麼就會使媳婦體驗到家庭的民主空氣,從而更加增添對於婆婆的敬重。
(4)大處著眼,不計小節。在家庭生活中,婆婆的寬容體諒,還應體現在大處著眼,不計小節上。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法則。婆媳關係再好,也難免會有矛盾。有了矛盾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對矛盾的認識,以及解決矛盾的措施如何。就婆婆這方麵來說,對婆媳之間的矛盾,要有下列基本的認識:婆媳之間的矛盾是原則性的,還是非原則性的?如果是原則性的,例如涉及到人的品質和道德問題,婆婆就不應讓步,而應以長輩的身份,對媳婦進行教育,當然,這裏也有一個方式方法問題,如果是非原則性的,例如涉及到媳婦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婆婆就不應過多地進行幹涉,在這些小節上過多的幹涉,很容易降低婆婆在媳婦心目中的威信。
“中間人”的協調疏導
在婆媳關係之間,除了婆婆與媳婦這兩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中介環節不可小看,那就是身兼兒子與丈夫兩種角色的“中間人”的作用。“中間人”在婆媳關係中起著紐帶、杠杆和緩衝的作用。沒有“中間人”這個紐帶,談不到婆媳關係的建立,缺乏“中間人”這個杠杆力度與支點的調整,婆媳關係就很難正常運轉,當婆媳之間矛盾激化的時候,“中間人”又恰恰在其中起著緩衝和疏導的作用。所以有人認為,解決婆媳矛盾的關鍵在“中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