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包括中央黨務委員會(陳雲任書記)2人:秘書陳伯邨(已去世),四川人,原東北局的副秘書長、東北局組織部副部長,1954年因“高崗事件”下放到哈爾濱水泥廠當副廠長,後調回當水電部副部長;幹事童銑,北洋大學學生,“一二·九”時期入黨,原在幹部科,1941年我到組織部工作和他同住一個窯洞(“文革”中去世)。還有幹部科長王鶴壽和陳雲的秘書賈震。賈震是山東地下黨,有社會經驗,後做天津大學黨委書記、北師大黨委書記(已去世)。這樣,秘書處5個人,幹部科搞研究2人,搞檔案4個人,共11個人,加上中央黨務委員會2人,和陳雲、賈震、王鶴壽共16人。
另有病休老幹部張秀岩(她的丈夫是已故朝鮮黨負責人,她是張勳的女兒,她的侄女是彭真的夫人)住在中組部。她養病,住下邊窯洞。1942年後夏之栩從南方局回來,到幹部科,接任秘書處處長,解放後,任武漢市委秘書長、輕工部副部長。中組部人事情況就這些。陳雲離開中組部後,彭真兼任中組部部長,他是中央黨校副校長,這時中組部搬到中央黨校。
趙:是哪年搬到中央黨校?
袁:陳雲是1943年離開中組部的,整風時在棗園休息,後到財經辦事處。
米:彭真當了組織部長,機構有什麼變化?
袁:調來幾個老同誌。
米:機構還是原來機構?
袁:變了,擴大了,接待幹部工作擴大了,調我做七大準備工作,一是整理《烈士傳》,後改為《烈士英名錄》;二是研究冀晉豫黨史材料,是為七大做準備。人事情況大致是這樣。
米:當時在延安生活情況怎樣?
袁:我到中組部第一天就參加學習《共產黨宣言》。陳雲親自主持,一段一段念,沒去前剛學完哲學,是青年哲學家和培元輔導,後來他在延河遊泳時去世(1941年)。
還學文件。1941年中央發了一些文件,有《改造我們的學習》、七一決定、八一決定和《農村調查》,陳雲還組織大家學習自然科學。那時學習風氣很濃,每禮拜學一兩次,學習內容廣泛。要是有時間,星期六晚上還組織大家跳舞。
米:您住的窯洞是第幾排?
袁:最下邊一排。我住的窯洞,前邊是辦公室,後邊是臥室,中間書架,這是中組部的圖書館,有新出版的《魯迅全集》,有世界名著,有中國古典著作《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架很大,有四層,大家要看書來我那裏借。
米:還有什麼活動?
袁:娛樂、文藝活動比較多。1941年上半年我參加了中組部排球隊,是李富春點將。我上去後他說我打得不行,換上劉家棟。劉是陳雲秘書,後到富縣當組織部長。到楊家嶺後有網球,張聞天喜歡打網球。我們夏天到延河遊泳,冬天滑冰。從蘇聯回來的人有冰刀,沒有冰刀的就用木板釘鐵條綁在腳上滑,滑冰很熱鬧,人很多,打球,散步,天天活動。
趙:你們一般在哪裏跳舞?
袁:沒搬到楊家嶺前,在中央黨校和組織部之間的禮堂。搬到楊家嶺後,每星期六在楊家嶺大禮堂跳舞。大禮堂東邊是跳舞廳,西邊是圖書館,1947年被破壞,解放後恢複。楊作材是設計者,他做過建委副主任,江西人,他是學法律的,父親是搞建築的。除跳舞,還看電影,有《列寧在一九一八年》等,看魯藝話劇,過年過節扭秧歌。尤其整風後更是新氣象,王大化、李波演《白毛女》,大砭溝口有牆報和講演(露天)。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晉察冀回來時,王昆和周巍峙已結婚。王昆是王鶴壽侄女,身體不好,她住在中組部。
中央各個部門搬到楊家嶺後,生活開始統一管理,過去各部管各部,現在統一起來。楊家嶺中央辦公廳有行政處、供給處、生產處,管生活的張子良(陝北人)和生產處處長韓增勝對楊家嶺情況很熟悉。生產方麵,中組部生產組織得好,武競天派陳耕夫到南門外新市場做買賣,還組織運輸,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給幹部補貼。那時一個幹部一個月一斤豬肉,一斤豬肉可換三斤羊肉,或換兩斤牛肉。韓增勝領著我們上山開荒種地,種土豆、菠菜。他是農民出身,有搞生產經驗,收獲很多,菠菜吃不完喂豬。延安缺布,號召大家紡線織布,中組部紡線是比較出名的,一開始紡毛線比較容易,後來紡棉線、紡細線,最後紡機器線(縫紉機用)。中組部帶頭改造紡車,在大紡輪和錠子中間加上加速輪,一圈一條線。邱純甫的夫人張正文是紡線能手。在楊家嶺進行了一次紡線比賽,紡線數量張正文第一,紡線質量我是第一。我的一兩線紡得最長,大概是一萬二千尺。這件事登在當時《解放日報》上。我們把紡線賣出去,還獎勵了一條毛毯,是延安織的。後來專門組織中組部和中宣部幹部到南泥灣休養一星期,主要是參觀南泥灣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