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袁老,您好。我們是延安革命紀念館的。我館受中組部的委托,準備恢複開放延安時期中央組織部在楊家嶺的舊址,今天來,主要想請您談談延安時期中央組織部的有關情況。
袁:我是1945年離開延安的,33年後,1978年回去過一次。當時,是地委書記土金璋陪同我,參觀了棗園、楊家嶺、紀念館、魯藝、新市場等,土同誌很熱情,見了他請代我向他問好。1978年回延安時,延安的變化是樹多了。我們在延安時,沒樹,山光禿禿的,城裏被日本飛機炸了,住的人很少。那時延安還很窮,街上有許多要飯的。
米:楊家嶺的樹是1957年胡耀邦回來後,西北五省造林時搞的。
袁:“文革”時期周總理回去過一次。(訪問者插話:總理是1973年去的)總理從延安回來後,要求中央各部委、企業支援延安,建了一些工廠,後來聽說效益不好,主要是不會管理,現在不知怎樣?
答:延安的發展變化,還是在周總理的關懷下開始的,建了好多工廠,現在還有一些在生產,大多已關閉。
米:請您回憶一下當時中組部在延安的情況和陳雲任中組部部長的情況。
袁:我原在北平讀書,七七事變回河南做了三年地下黨的工作,1940年底到延安,進中央黨校學習了三個月,1941年3月到中央組織部,1945年9月調出,也就是日本投降後。
趙:當時您在哪個科?
袁:在幹部科。原中組部在延河的西邊,中央黨校的北邊。中組部有六七十人,有幹部科、地方科、交通科、秘書處。幹部科有一二十人;地方科有一二十人、秘書處有二十多人。陳雲任部長、李富春任副部長、王鶴壽任幹部科科長,樂少華是副科長,鄧小平夫人卓琳的姐姐浦黛英是樂少華的夫人。交通科科長是王林。
米:這個人現在哪裏,是否在西北局當過書記?
袁:原在電力部任副部長,90多歲。王林夫人叫肖蓮,是我們幹部科管幹部檔案的。在中央機構沒有精簡前,組織部下邊有一個大禮堂,在黨校溝口。
交通科管地下交通,秘書處管生活等,秘書長原是鄧潔,後換為武競天。當時到延安準備參加七大的一些地方代表都住在中組部,如陶鑄、李葆華,這是我剛去時的情況。1941年後半年中央精簡機構,中組部隻有幹部科、秘書處16人了。幹部科,管幹部調研和幹部檔案。秘書處管幹部分配、接待。組織部招待所在蘭家坪歸秘書長管。中組部還是陳雲做部長。李富春調到中央做副秘書長(任弼時是秘書長),管楊家嶺中央機關的事。1941年底至1942年上半年,李富春住在中組部,中央辦公廳樓建好後,他搬到楊家嶺辦公廳樓後住。組織部一共三層窯洞,陳雲、王鶴壽住中間,幹部科住上邊一層,秘書處住下邊一層。秘書處一共有5人,秘書長武競天(從太原監獄出來,解放後任鐵道部副部長,“文革”中去世)。工作人員有:
王榮祥,清華大學學生,“一二·九”後入黨,解放後任煤炭部局長、礦院黨委書記,“文革”後因病去世。
朱光天,健在,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礦業係學生,“一二·九”後入黨,現在鄭州,原河南煤炭局局長、中南局煤炭局局長。
邱純甫,健在,上海美亞絲織廠職員,抗戰前入黨,全國解放後做過陳雲秘書,時間不長,做過河北冶金局局長、國家經委副主任。
我是北京大學地質係學生,“一二·九”後入黨。過去中組部老紅軍多,監獄出來的多,知識分子少,根據陳雲意見,調我們幾個來。
幹部科做幹部工作的有兩人:一個劉淇生,蘇北地下黨,解放後是核工業部副部長,89歲,身體還可以。一個王玉清,86歲,身體不好,是上海地下黨,抗戰前入黨。他們兩人有社會工作經驗,王玉清在上海照相館當過店員。另外有幾個管幹部檔案的,負責人蘇生(已去世)是從監獄出來的,除蘇外還有三個人。徐邁,現在中組部,90多歲,1938年到延安後入黨,“文革”前做中央組織部辦公廳副主任。華錦城,青年學生,1938年到延安,當時他最年輕,解放後在安徽法院當院長,已離休。石生潮,老紅軍,湖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