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主體,比非國有企業有著許多優勢,如產品的重要性、資產規模、技術裝備、技術力量、職工素質等。而且,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一直是十幾年來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但目前國有企業仍有1/3的明虧,1/3的潛虧,問題究竟在哪裏?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袁寶華。
“根本問題在於缺乏一支企業家隊伍。這是國有企業的‘三三製’給我的啟示。”袁寶華告訴記者,“一般認為,國有企業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職能沒有轉變,政企不分,企業不能擺脫附屬物地位;之二是企業背著曆史、債務、社會三大包袱,負重前進;之三是企業經營機製沒轉換,沒有引入競爭機製,企業內部吃‘大鍋飯’的狀況嚴重;之四是企業沒有建立起能夠調動職工積極性的激勵機製。這些問題在國有企業中都存在,隻是程度不同而已。為什麼那1/3的企業能搞活呢?我認為,在體製空間和外部環境大致差不多的情況下,企業的活力取決於企業的領導人。有的長期虧損企業換了經營者後就扭虧增盈了。事在人為嘛!”
袁寶華說:“顧名思義,企業家就是企業的當家人,俗話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要當好一個國有企業的家確實不易,他需要處理好‘婆婆’和‘小姑子’的幹預,還有麵對內部的‘眾口難調’。處於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好比大海中航行的船,船長無能,船就隻能隨波逐流,搞不好還要翻船。這說明企業家在企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造就企業家隊伍。”
“中國的企業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呢?”
袁寶華認為,首先一條,就是企業家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要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於把企業辦好,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有短期行為,要把企業家當作一種職業選擇,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
第二條,作為一名社會主義的企業家,不能忘記自己肩負的曆史使命和責任,他必須堅決貫徹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在處理職工、企業和國家的利益關係時,要胸懷全局。
第三條,企業家要有競爭意識,時時刻刻有緊迫感、危機感。通過競爭,提高企業的效率,進而提高企業的效益,這是企業活力的源泉,企業的生命力之所在。每一個企業家都必須注重提高效率,包括勞動效率、資金效率、設備使用效率、投入產出效率、用戶使用效率等。隻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條是企業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努力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正確的決策就顯得非常重要,但這種決策決不是個人說了算,而是在充分發揚民主基礎上的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