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誌十幾年前提出的這一論點,今日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可見,不大膽地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們就不能前進,那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第二,大膽實踐。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看這是個真理。認識源於實踐,沒有這十幾年來的實踐,也就沒有今天的認識。
“看準了的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包括“摸著石頭過河”,都是講大膽實踐。
1992年9月初,我到日本訪問,有位日本記者采訪我,問,中國除了上海和深圳開放股市外,有沒有可能開放第三個、第四個?我說,我們現在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經驗。是不是要繼續開放第三個、第四個股市,就是要看上海和深圳究竟搞得如何。我看這是個實踐的過程。
毛澤東同誌曾講過,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總結經驗,提高認識,達到理論的高度,從而指導我們的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直至無窮。要真正落實十四大提出的要求,就要有實踐——總結——提高的這一過程。
第三,大膽借鑒外國成功的經驗,吸收為我所用。由於“左”的思想禁錮,我們對於學習外國經驗過於謹小慎微。雖然在學習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為什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學習借鑒外國經驗上做得比較成功。廣東人講,我們無非是先行了一步。他們哪些地方先行了一步呢?我看一是價格改革;二是抓市場的培育;三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即吸引外資和進入國際市場。
廣東同誌說,過去這些年廣東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進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一是初步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商品流通體係;二是公有製為主的多元化的主體市場;三是配套改革,培育生產要素市場;四是推進經濟國際化,建立了出口生產體係、國際銷售體係;五是大膽放權搞活企業,改革政府宏觀管理體製。廣東就是利用自身優勢,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成功經驗,使經濟得以高速發展。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講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即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通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國民經濟中市場調節的比例越來越大,目前工業生產中,市場調節的部分占到85%以上,指令性計劃隻剩12%左右。原來的主要生產資料都是國家統一分配,現在國家統配物資由幾百種減少到16種,而且有一部分變為國家訂貨。另外在價格方麵,目前國家定價的隻有30%,而且今後將進一步放開。
以上情況充分說明,我們有條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這是十幾年的實踐打下的基礎。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堅持“兩手抓”,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兩個文明的建設尤為重要。我們有曆史上“六朝金粉”的教訓,切不能重蹈覆轍。
當我們最後問及1993年企業管理協會對於企業走向市場有何整體規劃時,袁寶華說:轉換企業經營機製,強化企業管理,是1993年企協的主要工作。一是對企業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研究;二是做好信息谘詢服務工作;三是反映企業呼聲,現在我每月開一次廠長(經理)座談會,1993年還擬舉辦企業管理戰略的係列講座。
寶華同誌告訴我們,近一年來,他忙於下企業、搞座談,無非是圍繞著一個中心: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當前的指導思想,是把積極的態度和求實的作風結合起來,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又要進行紮紮實實的工作;既要追求高起點,又要從實際出發。就像毛澤東同誌曾講的,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要按照十四大報告所提出的,一要抓緊時機,加快發展,二要從實際出發,注意量力而行,三要真抓實幹,大膽而又細致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