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願望出發,他將教育視為中國起死回生的良藥。他是近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名教授之一,曾在時務學堂、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執教。
梁啟超的原配夫人李慧仙,是清朝禮部尚書李端桑的妹妹,她比梁啟超大4歲,生有思順、思成、思莊3個子女。他的第二位夫人王桂荃,係李慧仙帶來的奴婢,1903年嫁為妾,生有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6個子女。他的9個子女,人人不凡,個個成才。
梁啟超對兒女充滿著深沉而強烈的父愛。他9個子女先後有7個曾到國外讀書或工作。尤其在晚年,他有5個子女求學海外,他非常想念他們,時常給他們寫信,稱他們是“大寶貝思順”“小寶貝莊莊”“那兩個不甚寶貝的好乖乖”“對岸一大群孩子們”“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等等。從這些稱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是多麼喜歡、疼愛自己的孩子。梁啟超對海外兒女們的思念是出了名的,在這段時間裏,兩代人以書信傾訴著彼此的苦和樂、悲和歡,他們互相惦念著、鼓勵著。父親對子女充滿了真摯的愛,體現在每封信中循循善誘的指導,這愛變成一種力量,注入了孩子們的生命,對他們的未來成才極有助益。
書信,傳遞了兩代人之間的情誼。除了傾訴親情以外,他們還談論國家大事、討論人生哲學。作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啟超在子女教育上確實下了極大的功夫,對育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梁啟超不僅是孩子們的慈父,還是孩子們的朋友。他注意引導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又十分尊重他們的個性和誌願。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細微地掌握每人的特點,注意因材施教,對每個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並且反複征求孩子們的意見,直到他們滿意為止。
梁啟超一生千變萬化,但愛國之心永不變。作為一個愛國主義思想家,他竭力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日本時,他每天晚上讓孩子們圍坐在小桌旁,一邊怡然自得地喝著酒,一邊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曆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進學校後,梁啟超從不放鬆對他們的教育。對留學國外的孩子學成回國做什麼,都有細致的考慮。
梁啟超不僅注意對子女們進行知識教育,還十分注重對他們進行道德培養,要他們熱愛生活,保持節儉,並且率先垂範。非正規場合,他總是習慣於穿一件灰色的長袍大褂,並且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國外,一穿就是十多年;日常生活也以粗茶淡飯為主,極力反對大吃大喝、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