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教育家、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今屬廈門市)。其父陳杞柏(字如鬆)為南洋新加坡僑商。1890年秋,陳嘉庚隨其父去新加坡經商,1892年任順昌米號經理。
1904年起自立門戶,開辦罐頭廠及謙益米店。1906年開始經營橡膠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經營航運業和房地產,到1925年時已成為擁有橡膠園和黃梨園9200畝、各種工廠30餘所、國內外分店100餘家的大企業家。
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他經營的企業,由於橡膠價格猛跌,企業連年負債,1931年虧損320萬美元。1935年,陳嘉庚因不願屈服於帝國主義銀行財團的壓力,宣告公司停業。
陳嘉庚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20歲時,他就在家鄉出資建惕齋學塾。1913年,創辦集美兩等小學,其後增辦、擴充成為包括小學、中學、師範、商業、水產、航海、農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兒園、醫院、科學館、圖書館的集美學校。並成立教育推廣部,前後資助福建省20餘個縣、市70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經費。1921年4月6日創辦廈門大學。在新加坡創辦道南、華僑等5所華文中小學和水產航海、南僑師範等學校。他所創辦的學校,經費比當時公立學校充裕,又不惜重金聘請名師,這些學校中多數成為中外知名的學校。
陳嘉庚興學,有遠大目光和整體規劃。建築校舍,親自擘(bò)畫;教學儀器、生活設備力求充實;尤其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他重視國內外的華僑子弟教育,鼓勵華僑子弟回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重視社會教育,讚助各種群眾文教活動,晚年還創辦了廈門華僑博物館。
他重視女子教育,率先創辦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師範多所。畢生用於辦學費用達1億美元以上。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陳嘉庚一生熱愛祖國。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中國同盟會,募集巨款讚助孫中山革命活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籌款支援祖國。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當年募款達1.6億多萬元,並組織司機和機工3000多人回國為抗戰服務。1940年3月親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勞、考察,並衝破國民黨政府重重障礙,到達延安,對抗日根據地幹部廉潔奉公、軍民團結抗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熱情的稱頌,從此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嘉庚積極投身反蔣反美的民主運動,支持解放戰爭。創辦《南僑日報》,繼續進行愛國民主運動。
陳嘉庚恪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不僅教育子女要清廉節儉,自己也為人師表、率先垂範。
他雖然是個億萬富翁,但生活樸素,自奉菲薄,常年居住陳舊臥室,自定夥食標準每日不超過5角(20世紀50年代)。
他工作室內陳設簡單:擺放著兩隻式樣各異、新舊不同的沙發;那隻新的專供來客坐,而自己一直坐那隻舊的。他沒有像樣的辦公桌,在舊沙發的扶手上搭一塊廢木板,在上麵起草文件,閱讀書報。
他使用的被子、蚊帳和穿的皮鞋,都是打過補丁的。冬天,他身上穿的那件棉背心,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做的,從南洋一直穿到福建,甚至到北京開會還穿著它。
他經常循循善誘地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該花的錢,幾千幾萬都得花;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他曾慷慨地捐出數以千萬計的錢來,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興辦教育事業,但未給子女留下什麼財產。臨終前把遺產300萬元全部獻給國家。
毛澤東主席曾專門為他題詞“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以褒揚他的卓越貢獻。
言行導航
對於一個窮人來說,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求得生存的必要條件;而對於一個富人來說,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蘊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因為,在她的背後還有一種對社會、對人民高度負責的責任。而陳嘉庚的勤儉節約就充分體現了對祖國、對民族的高度負責。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培養青少年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已刻不容緩。我們應該向陳嘉庚那樣,以祖國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從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將是終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