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實例(1)(1 / 2)

要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並且通過教育成本核算取得詳實、準確的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數據,就必須建立一套簡便、合理、可行的教育成本核算體係。根據前麵相關章節所述,本章以H師範大學2009-2010年度的實際資料為例,詳細介紹了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及過程,以期能為廣大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一定的幫助。對於人才引進成本,完全出於個人觀點,基於普遍性考慮,未將其列入本章核算內容。

財務資料與非財務資料的獲取

來自財務部門的會計資料是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數據來源,也是核算和分析教育成本的重要資料。要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首先要取得必要的財務與非財務資料。

(一)財務資料

2009~2010學年度H師範大學總支出58,061萬元,其中在職人員工資和津貼等人員經費支出21,495萬元,日常公用經費支出20,834萬元,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12,618萬元(沒有發生貨幣化住房補貼支出),設備購置等資本性支出3,114萬元。

人員支出包括支付給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和後勤產業人員的基本工資、校內津貼、崗位工資、課時費等支出。H師範大學在日常會計核算時,人員支出按照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和後勤產業人員分類核算,所以在核算教育成本時,能夠比較容易的劃分應計入教育成本的人員支出和不應計入教育成本的人員支出(如後勤、產業的人員支出),應計入各學院直接教育成本的人員支出(各學院教學、教輔人員的支出)和計入間接教育成本的人員支出(行政人員的支出等),科研人員的支出按一定比例計入。

公用經費支出包括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和各學院的公用經費,具體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郵電費、取暖費、物業管理費、交通費、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招待費、專用材料費等日常運行和管理方麵的支出。H師範大學在日常會計核算時,以部門為單位分別核算,所以在核算教育成本時,很容易區分應直接計入直接教育成本的公用經費支出和應計入間接教育成本的公用經費支出。

H師範大學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主要包括離休費、退休費、撫恤金、生活補助、救濟費、助學金、獎勵金、住房公積金、提租補貼、購房補貼等補助支出。其中離休費、退休費、醫療費(主要指離休人員和工傷人員的醫療費支出,退休人員、在職人員和學生的醫療費由社會醫療保險承擔,學校不再承擔)、撫恤金等補助支出與提供教育服務無關,不計入高等學校教育成本;學生的助學金、獎勵金等補助支出直接計入各學院的直接教育成本;住房公積金、提租補貼、購房補貼等補助支出按照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和後勤產業人員的類別,結合具體情況劃分為計入教育成本或不計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計入直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計入間接教育成本的支出。

H師範大學的設備購置等資本性支出主要包括設備購置支出和大修理支出等。與日常教學有關的資本性支出劃分為不計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設備購置支出按照設備的類別和使用年限計算折舊費,分期計入教育成本;大修理支出按照本科生學製年限4年,攤銷計入教育成本。

正如前麵所介紹的,由於H師範大學的全部支出並不是都與提供教育服務相關,如離退休人員的工資等;其中一些支出如設備購置費等並沒有在2009-2010學年全部消耗;一些消耗如教室、實驗室的折舊費、在職教職工的養老保險費等也沒有在實際的支出中反映出來,因此,需要對會計賬簿實際記錄的支出進行分類、補充,以準確核算H師範大學的教育成本。

(二)非財務資料

高等學校進行教育成本核算除了需要上述財務會計資料外,還需要其他一些諸如學校的發展曆史、組織結構等基本情況的輔助數據資料。其中基本數據是用來反映高等學校教職工、學生人數和事業成果等主要基本情況的,其各項數據來源,並不是高等學校的會計記錄,而主要來自於學校各職能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基本數據提供了學校的重要數據,特別是各類學生人數,是分配和核算各層次學生教育成本的重要依據。

H師範大學1996年由省屬4所大學合並而成,學校起源於1902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曆史和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也是我國較早建立、目前規模較大的高等師範院校之一。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鄧穎超、劉清揚、郭隆真、楊秀峰、康士恩、榮高棠等,有學界名人梁漱溟、張申府、湯用彤等,有中科院院士嚴陸光、郝柏林等,也有許紹發、蔡振華等一批體育界精英。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19萬餘名專業人才。

學校占地1222.87畝,館藏圖書320.43萬冊。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957名,其中專任教師1495人,教授304人,副教授550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省級以上各類優秀專家116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2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727人。在校本科生18902人,研究生3537人,成人教育學生197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