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實施基礎(5)(2 / 3)

假設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類別層次不同,由此各類學生的培養周期就會有所不同,如本科生學製4年,研究生學製3年等;另外還存在著每年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的不同,因此在各年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實際上是不一樣的,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隻能以學年為單位。因此,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研究隻能假設各學年教育成本是均等的,並在這一前提下進行相應研究。

4.教學所耗資源價格相對穩定

假設為了保證所計算的教育成本結果的可比性,必須假設各學年內物價水平能夠保持相對穩定,沒有通貨膨脹,所有的資源耗費都不考慮價格指數的變化,並在此前提下進行相應研究。

四、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是會計人員在進行收入和費用的處理時所采用和遵循的原則和方法。具體來說主要有收付實現製和權責發生製兩種。

(一)收付實現製和權責發生製

收付實現製是以現金的收到或支出為判斷標準,相應地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一種方法。按照這個原則,對於所實現的某一項收入或支出,其認定標準是這樣的:按照收付日期確定其歸屬期,將所得收入確認至收到款項的當期,所支付的費用確認到支付時的當期,而不論它們是否應歸屬於本期。也就是說,凡是本期收到的收入或支付的費用,無論其是否應歸屬於本期,均作為本期的收入或費用處理;反之,凡是本期未收到的收入或未支付的費用,即使應當歸屬於本期,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由於收付實現製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是以現金的實際收付為標準的,因此又稱為現金製或實收實付製。

權責發生製是在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發生為標準的一種方法。按照這一原則,對所發生的收入或費用作如下認定:對於某一會計主體,它所形成的收入或發生的費用,隻要是符合收入的確認標準,無論該收入是否實際收到,均作為本期收入予以確認;對於所發生的費用,隻要符合費用的確認標準,無論該款項是否實際支付,均作為本期費用處理。在此原則下,由於是以應收應付為標準來確定收入和費用的,因此又被稱為應計製或應收應付製。

對於上述兩種會計基礎來說,在現實的會計業務中都各有運用,並且都各有其優缺點。對於收付實現製來說,由於其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原則與貨幣資金收付密切相連,因此能較好地反映現金流量的變化,並對會計主體現實的支付能力予以充分反映,對於收入、費用的計算相對也比較簡單。但無法正確地進行收入與費用的相應配比,從而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各個時期的成果水平和經營業績;而權責發生製較收付實現製來講,對各種資源的取得與耗費及成本或費用的關聯與合理分攤考慮得相對合理,因此采用此種原則,對經營成果的反映比較客觀,但在確認收入和費用尤其是在計算方麵則顯得較為複雜,對資金流量的狀況也不能予以完全反映,進而會使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在及時性方麵受到影響。另外,采用此原則,還可能增加人為操縱的因素,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目前,根據我國相關會計製度:企業采用權責發生製的會計基礎進行相應的會計核算,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製的會計基礎進行相應的會計核算,事業單位除經營業務可以采用權責發生製的會計基礎進行相應的會計核算外,其他業務均采用收付實現製的會計基礎進行會計核算。

(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會計基礎

在我國,高等學校一直被看做是非生產性的事業單位,並且在會計核算方麵基於國家預算管理與考核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及《高等學校會計製度》的要求,統一采用收付實現製為會計基礎。由於成本需要進行合理的分攤,要做到合理分攤,隻有采用權責發生製。但由於我國高等學校普遍采用的是收付實現製的會計基礎,而在收付實現製的基礎之下對於當期的實際收入和成本費用又不能正確地予以反映,最終導致不能得到真實的教育成本數據。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麵,國家財政撥款仍是我國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麵,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經費又呈現出社會資本投入、借貸資金等多渠道來源狀況。這樣就使得高校在進行日常的會計核算時,要兼顧兩方麵的考慮:一方麵,在日常的會計核算中,為了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政府下撥的預算經費收支情況,確定預算收支的餘超及便於相關部門檢查國家預算中有關教育經費的執行情況,采用以收付實現製為基礎的預算會計製度;另一方麵,為了能夠全麵考核學校目前的經濟效益、加強學校的管理,又需要進行必要的教育成本核算,科學地計算教育成本,而去考慮建立以劃清經費的發生和受益期間、體現誰受益誰負擔原則的權責發生製為基礎的成本核算製度。從而使協調權責發生製與現行的收付實現製的矛盾成為進行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須首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