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述問題,目前在我國的理論界存在著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是“肯定說”,持此觀點的人肯定教育部門是生產部門,教育勞動是生產勞動,教師是生產勞動者;第二種觀點是與之相反的“否定說”,對上述說法進行了全盤否定,認為社會生產應該專指物質資料生產,“肯定說”混淆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的界限,因而教育勞動不能被看做是一種生產勞動;第三種觀點是一種折中的觀點,它遊離於前兩種觀點之間,認為生產勞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以表現為物質活動形式,也可以表現為非物質活動形式,因而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既具有生產性質,同時又具有非生產性質。
(二)教育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社會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一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對於教育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與社會物質生產關係及其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價值,我們可作以下理解:
(1)教育是勞動力生產與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馬克思指出: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的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也就是說,教育能夠迅速增強人的勞動能力。通過必要的教育,可以擴大勞動者的技術見識,使他們迅速掌握社會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新技術,以適應新的生產技術基礎和生產結構變化的需要。
(2)教育是科學技術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工作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係統地向受教育者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將人類所積累下來的科學知識、技能技巧傳授給受教育者,使其具備更高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又經過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所作的大量的科學研究,生產出更多、更新的科學技術,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實現生產力的重要手段。鄧小平同誌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隻有把這種作為潛在生產力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它才能顯示出巨大的作用。要實現這一轉化,必須有一定的媒介。而教育正是通過培養和造就各層次的專門人才,發展和傳播社會科學能力,從而達到了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目的。
(三)教育的勞動價值學說
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價值學說,我們認為教育的勞動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育費用是構成勞動力價值的重要部分。恩格斯在論述勞動力的價值時指出:勞動力的價值包括三方麵內容,第一,勞動者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的生活資料、費用;第二,勞動勞動者養育子女所必須的生活資料費用;第三,勞動者所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訓練的費用。由此可見,教育與培訓費用是勞動力價值的重要部分,它會是勞動者具備更高的生產技能。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費用在勞動力總價值中的地位也將越來越重要。
2.就經濟價值來講,首屬複雜勞動。把人類所從事的勞動劃分為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是馬克思在其勞動價值學說所作的分類。所謂簡單勞動是指一般人類勞動,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所耗費簡單勞動力的平均值。所謂複雜勞動,則是指勞動者要具備一定的勞動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就必須經過一定的專門教育和訓練。對於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論述:“比較複雜的勞動隻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的勞動。”“複雜勞動一個小時所生產的產品同簡單勞動一個小時所生產的產品相比,在價值上是高出一倍或兩倍的商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從事複雜勞動,達到複雜勞動的要求,就必須接受必要的教育與培訓,所以複雜勞動必然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
3.教育勞動是社會經濟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商品是一種具有獨特性的商品:它的力量在於能夠創造價值和產生價值。並且,在此種商品被使用後,能夠創造出比它自己具有的價值更多的價值。教育勞動所創造的是一種間接的社會經濟價值即通過培養智力勞動力、熟練勞動力和再生產科學,並使他們與物質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創造出物質財富。也就是說,教育勞動不會直接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它必須通過培養和訓練勞動力和再生產科學來實現。勞動力創造的社會財富的多少,在一般情況下,是與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的。加強對勞動力的教育和訓練,延長勞動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勞動力的教育程度,那麼,勞動力就會再生產出更多的新價值,社會物質財富就會不斷增加,社會經濟實力就會不斷增強。
三、公共產品理論
發展教育一直是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教育支出相應地成為一個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教育具有了較強的公共屬性。因此,要很好地研究教育成本問題,就必須對公共產品問題予以全麵、係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