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實施基礎(1)(1 / 3)

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論基礎

一、成本理論

成本的概念,是人類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的。由於人類的發展需要由勞動進行必要的支撐,因此,在人類的勞動過程中,逐漸地就會將勞動中所做出的耗費與其經過一係列勞動過程所得到的勞動成果進行比較,由此總是希望耗費最小而收獲最大。這也就使得成為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進而成為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範疇,不僅在理論經濟學中,而且在會計學中,都體現出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很強的實踐意義。

(一)成本的概念

經濟學和會計學,由於它們各自研究視角的不同,因此對成本概念,在各自的觀點上有著很大的區別。經濟學當中的成本概念,是進行經濟分析的重要工具,主要側重於對成本的本質屬性的揭示;而從會計學的角度出發,在體現成本本質屬性的同時,還體現了其作為管理工具所具有的計量屬性的一麵。

1.經濟學中成本的概念

作為經濟學範疇的成本,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隨著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不斷耗費,伴隨著剩餘價值的創造和商品價值的形成而反映出來。因此,從這一層麵上講,可以將成本定義為為生產商品和提供勞務而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必要勞動價值的貨幣表現。

馬克思最早在他的《資本論》第3卷中以經濟學的角度對成本的本質作了如下闡述:“按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中剩下的,隻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根據這一闡述,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成本做如下理解:從耗費的角度來看,成本可以視為一種價值體現,即成本可以看成是在商品生產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體現,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經濟內涵;從補償的角度來看,成本可以被視為一種價值尺度,即補償商品生產中資本消耗,也就是成本價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成本的耗費在將來必須得到相應的補償,而這種補償可以通過價值和實物得以實現。

馬克思以後的經濟學家在馬克思成本理論的基礎之上,對成本進行了拓展性研究,擴大了成本的原有內涵。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1965)一書中寫道:“直接和間接用於生產商品的不同勞作,和節約或儲蓄商品生產中所用資本所需要的等待,所有這些勞作和犧牲加在一起,就叫做商品生產的實際成本,對這些勞作和犧牲所必須付出的貨幣額叫做商品生產的貨幣成本,或叫做商品的生產費用”。可以看出,盡管在他的關於成本的論述中使用了實際成本和貨幣成本的概念,而最主要的是在其中包含了機會成本的內容,並且所提到的“貨幣成本”基本上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生產要素的價格,接近於馬克思的成本概念。

薩繆爾森(1979)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對於完全競爭條件下的最低成本的補償,應當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應該包括廠商因外購生產要素所耗費的那部分價格,另一方麵還應包括廠商所耗費的諸如企業所有者自己勞動的報酬、自己的土地地租、自有的資本利息、自有的房屋租金等“內在成本”。這一觀點體現了現代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基本上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與此相通,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列茨(1997)對成本所持的觀點為:對於一個人來說,他在獲得一種東西的同時需要以放棄獲得另外一種東西為代價。指的就是你所獲得的這種東西的成本中包含著為得到這個東西而不得不放棄的另一種東西的數量。他的這一觀點同樣也體現了現代機會成本的概念。

2.會計學中成本的概念

作為會計學中的成本概念,我們認為美國會計學會(AAA)在其《成本概念與標準》報告中對成本所作的定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他們看來,“成本是指為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發生或應發生的價值犧牲,該價值犧牲可以用貨幣單位加以衡計量。”該定義包含了以下四方麵內容:

①成本是一種價值犧牲或耗費,不僅可以是現金支出,也可以是資源耗費、勞動消耗。

②這種價值犧牲既可以是已經發生了的,也可以是應該(可能要)發生或將來要發生的。前者是過去(曆史)成本,主要與財務會計有關;後者是未來成本,主要與管理會計有關。

③成本的發生是負擔成本主體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廣義地說,付出成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收益(效用)。具體而言,“不同目的,不同成本”,從而形成一個多維的成本概念體係。為了達到財務會計的目的,通常轉化為以成本計算對象命名的成本概念,如產品成本、勞務成本、作業成本、工程成本、資產成本(進一步細分為存貨成本、固定資產成本、無形資產成本、人力資產成本等)。因此,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看,成本可以理解為取得資源(資產)的代價。為了達到管理會計的目的,通常使用以決策方案、管理控製目的(或對象)命名的成本概念,如項目投資成本、相關成本(差別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付現成本等)、責任成本、可控成本、質量成本、生命周期成本、環境成本、資本成本、標準成本等。因此,從管理會計角度看,成本則可以理解成為實現一定決策與控製目的,未來要付出或承擔價值犧牲或放棄的潛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