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實施基礎(1)(3 / 3)

再次,合理把握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等成本工具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決策中,但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實際成本的核算和控製則是成本管理的核心。這主要是由於成本核算不僅是成本控製的直接環節,而且還是提供決策分析所需成本數據的基本來源。

(二)成本的分類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按照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不同的分類。相對於成本來說,我們可以按照成本服務的不同目的,運用多種標準對其進行必要的分類:將其劃分為生產性成本和服務性成本,是按經營目標所作的分類;將其劃分為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是按照與業務量的關係所作的分類;而對於會計層次的財務成本和管理層次的管理成本,則是在經濟工作中所作的分類;而按其與特定對象之間的關係劃分,又可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類;按照可控程度,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按照是否與決策相關,分為相關成本和無關成本。不同的需求,決定了成本的不同分類。

在諸多的成本分類中,與成本計算關係最為密切的分類是將成本按特定對象所作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分類。進行這樣的分類,對於產品成本的正確計算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成本是指成本的發生能夠直接歸集到某一具體的對象上去,也就是說,它的發生與某一特定對象有著直接的聯係,是專為這一特定對象所消耗的。也正是基於這一原因,我們又可以把直接成本看成可追溯成本。與直接成本對應的就是間接成本,由於間接成本是發生在若幹對象之中,所以無法將其直接歸集到特定對象上,而隻能采取分配的辦法,選擇合適的分配標準,將其分配到各個對象之中去,因此,又可稱其為“共同成本”。由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對於直接成本,可根據相關憑證,直接計入相應對象;而對於間接成本,則必須選擇、確定合理的分配標準,在各對象間進行合理分配。因此,這一分配標準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二、教育經濟學相關理論

在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經濟學理論學說體係中,分別在勞動價值學說、社會再生產理論、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理論和教育服務學說等內容中,以不同的角度,全麵地闡述了教育這一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地位,其中蘊涵了教育是一種非物質生產部門,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教育服務產品的思想,從而也為我們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教育勞動學說

通過馬克思、恩格斯對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於教育勞動的性質,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首先,教育勞動是一種間接的生產勞動。在人類社會的進展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生產勞動的內涵、外延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它所包括的範圍不斷擴大。對於勞動過程,馬克思作了如下闡述:“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後來他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隻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職能就夠了。上麵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到的關於生產勞動的最初定義,對於作為整體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於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用了。”;而對於勞動者的範圍,他又說道:“所有以這種或那種生產方式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工人到經理、工程師,都屬於生產勞動者的範圍。”綜合馬克思的這些闡述,我們不難看出,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同樣屬於勞動者的範圍,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同樣也可以稱作是一種生產。其次,教育勞動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勞動,是直接與間接的統一體。因為第一,教育工作者通過教育來傳播知識、技能,通過信息的交流來完成物質能量的交換,從而達到提高勞動者的生產能力的目的,其最終“產品”就是受教育者能力的提高,這是一種“直接”;第二,由於教育勞動是一種勞務性或服務性勞動,通過這種勞動,所提供的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直接的產品,因此它又具有“間接”性。